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这是一篇很早以前就想写的文章。

很多人问过我:“顾道惊城”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这个名字出自《资治通鉴》,这部我最喜欢的史家经典。

宋神宗对于《资治通鉴》的评语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没有司马光那么大的能耐,可以“治道”,顶多勉强“顾道”。

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1)

我为什么会喜欢《资治通鉴》呢?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史书。

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只把《资治通鉴》看作史料,是一种严重的偏失。”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正处于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时期,他希望能够用这样一部鸿篇巨著,为自己的人生加上最精彩的注解。

司马光在为《资治通鉴》选取史料时,一共选了十七本,也就是二十四史中的十七史。

十七史共有将近一千六百卷内容,被司马光删减至不到三百卷。被删减最多的内容是什么呢?细节。

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2)

如何治国?如何理政?如何平衡局势?如何调控经济?

这些话题太大,根本不是一两篇文章,甚至一二十篇文章能说清楚的,可司马光就希望通过《资治通鉴》这部巨著,把这些事全部说清楚。

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他只能不断地删减各种细节,这也是后世诸多传统史学家认为《资治通鉴》可靠性不如二十四史的主要原因。

就在这不到三百卷的内容里,司马光删除了不少细节,却也添加了不少细节。

被他添加的细节,除了各种人物对话之外,还有著名的“臣光曰”。

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3)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资治通鉴》对于南梁湛僧智的一段描写。

谯州刺史湛僧智在广陵围攻北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元显伯率军增援元庆和,梁朝司州刺史夏侯夔[kuí]则率军增援湛僧智。

最后的结果是夏侯夔先一步来到广陵城下,元庆和顶不住,于是选择投降。

夏侯夔表示自己只是增援部队,受降权利应该属于湛僧智,但湛赠智认为:降将指明要求夏侯夔受降,自己不能抢这个功劳。

谯州刺史湛僧智围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于广陵,魏将军元显伯救之,司州刺史夏侯夔自武阳引兵助僧智。冬,十月,夔至城下,庆和举城降。夔以让僧智,僧智曰:“庆和欲降公,不欲降僧智,今往,必乖其意。且僧智所将应募乌合之人,不可御以法;公持军素严,必无侵暴,受降纳附,深得其宜。”夔乃登城,拔魏帜,建梁帜;庆和束兵而出,吏民安堵,获男女四万馀口。

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4)

司马光对于湛僧智的这一举动大加赞赏,认为他是难得的君子,而且有点过于激动到语无伦次的感觉,前面用了一个“君子”,后面又用了 一个“君子”,显得有点像小学生作文。

臣光曰:湛僧智可谓君子矣!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功成不取,以济国事,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更重要的是:“臣光曰”这种评价往往是在一些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之后才会出现的,而湛僧智根本算不上什么历史上的重大人物,围攻广陵城也算不上什么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司马光的文学水平毋庸置疑,可他为什么会如此在意湛僧智围攻广陵城一事呢?又为什么会在评价湛僧智的时候如此失态呢?

因为他在夹带私货。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这本书没有一个字在讲宋代,但是字字指向宋代,应该从一个思想的、观念的高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按照现在的话说,司马光大概是一个标准的“史政派”,所谓历史内容,于他而言不过是挂衣服的钩子:挂什么衣服很重要,至于钩子是什么材质制成的,并不重要。

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5)

虽然我对于司马光本人并无太高评价,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推崇。

在我看来,想要了解中国皇权社会,就一定不能错过《资治通鉴》,这是一本帝王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皇权的解构。

我记得曾经有网友对我的文章做过点评:政治一流、文化二流、军事三流。

对于这种评价,我并不会感觉到愤怒,反而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因为《资治通鉴》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我的文章居然能够获得和《资治通鉴》相近的评价,实在是不胜荣幸。

资治通鉴10句让人受益终生的话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