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

有若(前518—?),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1)

有若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小孔子33岁。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主张。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所以在孔子死后,曾一度受到孔门弟子特别推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一样对待,礼遇有加。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为“十哲”之次,形成“十二哲”;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塑像大成殿内。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2)

1909年,有若墓

有若墓原来有个高两米的封土堆,用砖砌成了八角形,墓前有座石碑,上书“先贤有子之墓”,为清乾隆时期孔子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所立(见上图)。有若墓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被夷为平地,墓碑也不知去向。1986年,有若墓被曲阜市人民政府列为“曲阜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墓地原址立有文物保护碑,算是为有若墓保留了一点当年的印迹。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3)

有若墓保护碑环境之变迁(一)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4)

有若墓保护碑环境之变迁(二)

今天,“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论语》经典,已经飘洋过海,在全世界得到传诵。我们正在利用这些经典,倡导人们学礼尊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现实却是:这种经典的倡导者,身后唯一仅存的墓地保护碑,如今却落得在马圈内与牲畜为伴。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我们用着先哲的话语教育着世人,却对先哲的墓地保护碑而“大不敬呢”?写到这里,我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5)

【有若墓保护碑现状一】保护碑正面,碑的底座下半部已经不见,只有铁网相围,马匹相伴。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6)

【有若墓保护碑现状二】保护碑背面。保护范围:墓中心点向外6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

附一:

有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贵和有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孝悌为本:有若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君子总是善于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会产生仁道。他指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便是仁道的根本。

藏富于民:有若还认为,应当藏富于民。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他回答哀公的话。意思是说,百姓富裕了,国君您还会不富裕吗?百姓贫穷了,您哪来的富裕呢?这一点,也体现了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提倡信义:有若指出,做人要“信近于义”,意思是说与人约定要近乎义,才能兑现承诺。在处世过程中对人的恭敬必须合乎礼节,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而一味过度的谦让,则会沦为虚伪、献媚,遭致耻辱。

附二:

有(Yǒu)姓是百家姓之一。有(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8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据统计"有"这个姓氏全国只有3000多人。明太祖的洪武初年,有氏家族曾经出了一位十分出色的子弟叫有日兴,由于有功于朝廷,所以,皇帝特别送给他一个宝盖头,赐姓为"宥"。当时的有氏家族,也就跟着纷纷姓了宥。

历代的皇帝祭奉孔子的时候,同时祭奉有子。有子这么出名,但是怎么有子的后代没听说哪里有呢?全国没听说哪儿有姓有的呢?于是皇帝就下了圣旨在全国各地找姓有的,从明朝的永乐一直到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都在查找姓有的,最后到了嘉庆二年才找到姓有的,找到之后皇帝就通知当地的官府,给“有”姓家族免去一切杂役差徭,而且给予丰富的奉禄。

礼之用和为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礼之用和为贵的倡导者)(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