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必须把赢的感觉留给对方(把谈判的饼做大之前)
把谈判的饼做大之前,你需要把内心的饼做大 | 谈判者的内心重塑 第四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536篇推文。
全文共2673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1886年8月20日,因为参加了芝加哥城工人罢工的阿道夫-费舍,被陪审团判处死刑。
费舍并不是这场罢工活动的组织者,集会暴乱中丧命的警察也不是他杀的,这是一场冤案。
但最终费舍却难逃一死,这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工会触碰了芝加哥资本家的利益,要被杀鸡儆猴。
1887年11月11日,阿道夫-费舍站在绞刑架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当然,这场审判已经被定性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的司法错案之一。
再来看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乔治-伊斯曼;
就在费舍死后一年,伊斯曼发明并完善了“干式摄影”胶片,发布了他的第一代产品“柯达一号相机”。
他创立的“伊斯曼柯达公司”,迅速让伊斯曼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伊斯曼还创立了优秀的“公司管理制度”,比如“柯达建议制度”。
不仅如此,伊斯曼大力倡导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增加补助、建立退休年金、增加保险;
甚至于,伊斯曼鼓励企业把股份分享给工人,他自己把柯达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让了出来。
可是,就在1932年3月14日,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人道主义企业家,坐在他的书桌前写下了遗书,点燃最后一根雪茄,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费舍和伊斯曼两人的死,有着鲜明的对比;
他们都坚持捍卫劳动者的权益,并为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费舍的结局显得很悲惨,他一生贫穷、沦为罪犯;
伊斯曼却很成功,生活无忧、受人尊敬。
可两人在生命最后的感受全完全相反,为什么一个贫穷的罪犯认为自己无比幸福,而一个成就无数的富豪却厌恶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尝试把自己放在他们两人的位置来体会,似乎我们会有和他们完全相反的感受。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到底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何处?
2 把饼做大我们依然在“谈判者的内心重塑”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哈佛大学的“哈佛谈判工程”。
谈判中,最大的起因可能就是因为双方对“稀有资源”的争夺。
俗话说,饼就这么大,到底该怎么分?
应该说,当人们感知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开始不充足了,人类活动就会开始出现争议、争端、甚至战争。
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无论是我家里两个女儿抢一个巧克力冰淇淋,还是跨国公司内部各部门为预算不够而争吵;
无论这些争抢最后是以怎样的比例完成分配,或是不欢而散,又或是两败俱伤,这场“谈判”对双方来说,都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比如,尽管预算被平分,但是两个部门依旧谁都无法完成自己的既有项目目标;
有时,结果还可能更糟。
比如,我的两个女儿在争抢中把冰淇淋掉在地上,谁都吃不到。
有一个很现实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双输”。
桔梗我一向认为“双赢”这个词本身有些许虚伪或造作的意思(“互利”这个词更合适),是不是相信谈判有“双赢”的结果,这一点见仁见智;
但“双输”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一定是谈判最不希望见到的结果;
或者说,也许“谈判思维”无法让你的谈判结果变得最好,但我希望它一定能避免让你的谈判结果变得最差。
3 另一种荒谬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
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满足感。
谈判者也不例外。
“饼不够分”,这意味着有限资源的客观条件,无法让谈判双方都满足。
好吧,那就把饼做大。
“把饼做大”,这已经是一句老生常谈了。
在哈佛谈判工程里,所谓“把饼做大”,意思是当谈判双方发现现有资源不够分配的时候,他们会有创新性的挖掘更多的资源,把其放在谈判桌上。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既然都不满足,那就想办法增加资源来让你们都满足。
听上去,这种“谈判思维”很美好,但却同时带来了另一种荒谬。
当我和你要分桌子上的十元钱,我们都认为自己应该多分点。
也就是说,我觉得只有分到6元才能满足,而你也是这么想的。
显然,五五分,谁都不满足;
其它的分法,则只能有一人满足。
好吧,让我们“创新性”的挖掘更多的资源,从别的地方又搞来了十元。
此时对资源总数二十元做五五分,我们每人都能拿到十元钱,照理说这比之前你我心中的“6元”满足度要好太多,我们应该都满足了吧?
真实环境下,双方就此满足的可能性并不大。
更可能的结果是,我们就谁该拿到11元而继续争执。
4 未来预期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心理课上提出一个问题,
下面两个人,哪一个你觉得幸福满足感更高?
一个是刚刚中了一百万美金的幸运儿,另一个是刚刚因为事故做了截肢手术的倒霉鬼。
课堂上的学生都认为,肯定是那个中奖的幸运儿更幸福、更满足啊!
然而,这个例子被丹尼尔教授做过详细的心理实验统计,统计结果和大家所认为的完全不同。
结果显示,在中奖和截肢两件事发生一年后,这个幸运儿和倒霉鬼两人的幸福满足度指数,都回到发生事件之前的数值,毫无差异。
丹尼尔教授在他的著作“偶遇幸福”一书中写道,
人作为高等生物区分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性在于,未来预期。
当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美好的,我们就会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当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我们就会感受到不幸和不足。
丹尼尔教授认为,无论是“美好预期”还是“悲观预期”,我们的内心都过于夸大了。
这是因为,“认为幸福和满足来自对未来的预期”是一种误解。
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如我们的生命还剩最后十分钟,你会做什么?
是赶紧去把珍藏了多年舍不得喝的酒打开一饮而尽?
是赶紧去把买了十年都舍不得戴的首饰马上穿上?
是现在就冲进老板办公室把这么多年对他的怨气都一吐为快?
是马上开车去那家馋了多年的饭店大快朵颐?
是立刻对那个多年不敢开口的心上人一诉衷情?
还是马上去跟这辈子都没有说过“我爱你”的老爸说“我爱你”?
扯远了,让我们结束这个实验,你的生命很健康,你还能活很久;
可上面这些事,你还会选择尽快去做吗?
我相信你不会。
你会惊讶的发现,实际上这些事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幸福和满足”,你却不约而同的选择把它们留在“未来预期”的计划里,不去执行。
丹尼尔教授告诉我们,
幸福和满足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来自外部(未来发生的事情),它们其实是我们内心创造的东西。
5 相反状态让我们回到谈判的话题上来,谈判者在幸福和满足的思考上,亟需内心重塑。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满足”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部,我们是无法把饼做大的。
因为,即使把饼做大了,我们依然会因为贪婪而继续无法满足。
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做采购时,碰到的两个销售。
他们一个中标了,另一个没中。
中标的销售在和我完成商务谈判后表示,虽然自己拿下了这个项目,可激烈的价格竞争让他很不舒服;
另一个没中标的销售也在和我谈好之后说,尽管没中标,但参与到这样的大项目投标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受益匪浅,以后一定有机会合作。
我心有所感,明明一个赢,一个输,可是他们的幸福满足度却呈现完全相反的状态。
6 小结想要把外部的饼做大,谈判者需要先把内心的饼做大。
这就是内心重塑。
-
这里是“谈判思维”!
“谈判者的内心重塑 第四篇” 待续
--- 桔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