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

牛相伴人类近万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把对牛的种种情感,绘成画、写成字、讲成故事,融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渊源流长。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贵州天柱县邦洞都要举行盛大的耕牛节。

中国牛,上天入水预丰收

早在3000多年前,商王就用祭祀的方式与祖先沟通,而让后世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中的“甲”指龟甲,而“骨”则指牛的肩胛骨。牛的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牛头很常见,还有羊、鱼、鸟等图案。有学者认为,商王想借助动物的神力与“天”沟通,以“天命”施政,同时昭示君王权威。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用来崇拜神明和驱鬼避邪的。

在关于牛的古代绘画中,唐代政治家兼画家韩滉(723~787年,“滉”读音huàng)所作的《五牛图》最为知名——“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形象生动。”乾隆皇帝曾数次为此画题跋,强调农耕和农民的疾苦,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此画的理解。不过,首位在此画上题跋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却另有解读:“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2)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若想参透这句话,需先了解陶弘景的画作《二牛图》背后的故事。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道学家、医药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向往隐居生活。梁武帝曾多次派使者邀请他出山入仕,都被他婉拒,他还画了幅《二牛图》让来者带给梁武帝。画上两头牛,“一以金笼头牵之,一则逶迤就水草”。梁武帝从画中看出了陶弘景向往自在生活的心意,遂不再以官爵相逼。而赵孟頫也是从韩滉的画里读出了归隐之意方作此跋。暂不论大师们的心思,单从画中憨态可掬、姿态各异的牛身上,即可看出他们对牛的青睐。

除中原地区对牛的推崇和重视外,我国古代边疆不少地区也崇尚牛。1972年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战国时期古滇铜祭器“牛虎铜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礼器。牛对苗族人也是神圣的,其渊源要追溯到他们的祖先——蚩尤。传说他长着牛角牛蹄,背上有翅膀,是刀枪不入的上古战神。在苗族人看来,水牛能避邪。在湘西不少苗寨中,住宅大门上的铁环被做成牛鼻环形;服饰上有水牛角图案,繁复的头冠银饰中也有牛角状装饰。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3)

战国时期用来放献祭牛牲的礼器“牛虎铜案”

生肖与中国人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从降生那天起,每个人就与十二生肖之一结下一生的缘分。总有人喜欢赋予属牛的人淳朴敦厚、勤勉务实、为人正直、有耐性、努力且坚毅的性格特征。人被赋予某种动物的特性,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颇有关系。虽然目前人们还无法确知十二生肖的来源,但它无疑集结了中华民族在天文历法、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智慧。在现有出土文物中,铜镜是最能体现古人重视十二生肖的物品。从隋唐开始,就有以十二生肖为背面纹饰的铜镜。

除了眼见为实的文物,牛还走进人类的经典故事。除牛郎织女神话里善良而有神力的老黄牛外,吴刚伐桂的故事里也有一头神牛。古时,嵩山下住着吴刚、吴强兄弟俩。吴刚嫌弃弟弟体弱干活少,就在父母去世后提出分家,并霸占了全部财产,只给弟弟一家留下一把破斧子和所有债务。吴强和妻子搬到嵩山上,以砍柴为生。一天,吴强砍柴时遇到一头会说话的老牛,告诉他可以带他到月亮上,那里有棵结金果的桂树,摘下果子带回人间可以卖很多钱,但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前离开,否则就再也回不来了。到了月亮上,吴强看到金灿灿的桂树,却不忍心摘金果,只捡起一枚掉在地上的果子。这枚果子后来卖了很多钱,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建了新房,过上安稳的日子。吴刚得知此事后,遂找弟弟带他去摘金果。吴强请求神牛把哥哥带到月亮上,可吴刚看到桂树后顿生贪念,欲把整棵树砍下带走。没想到一斧子下去,树上的裂口立刻愈合,总也砍不断。他不顾神牛的提醒,不停地砍,结果错过了时间,永远留在了天上。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4)

斗牛是贵州从江县苗、侗族同胞最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文体活动。

神话故事里的牛给人以神力,现实中的牛除犁地、拉车外,还被用来“治水”。相传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就铸造一尊铁牛沉入水底震慑水患。后人逐渐改为将牛像置于水岸边。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堤上有座乾隆时期铸造的铜牛,上有乾隆帝撰写的铭文《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牛的民俗。江浙一带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鞭打春牛的习俗。鞭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打春牛,是对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一种庆典。这里的春牛是用泥土做的,意思是劝勉农耕,开启春耕,并预示丰收。壮族中还流行“舞春牛”,即每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春牛队,制作春牛模型,然后“装扮”成春牛的样子,敲锣打鼓地到各家各户表演,最后在村中空旷处表演春牛戏,祈盼新的一年粮食丰收、生活美好。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5)

牛年将至,人们忙着选购生肖牛毛绒吉祥物。

古埃及神里的“牛”母子

古埃及人尊奉多神,他们通过祈祷、献祭祈盼神明护佑,并视法老为人民与众神的中介。这些思想浸透于遗留下来的高大神庙、法老雕塑、方尖碑、木乃伊、壁画以及纸莎草画中。

哈托尔(Hathor)是爱神、美神,也是富裕、舞蹈和音乐之神。她的形象是母牛、牛头人身或长有牛耳的女子。在埃及中王国孟图霍特普二世(Nebhotepre Mentuhotep II)时期(公元前2046~前1995年),她被描绘成奶牛的形象哺乳着法老。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一幅描绘敬奉哈托尔女神的麻织品绘画,画面左侧哈托尔女神以一头母牛的形象出现,她站在一条有圣坛的船上,正穿过一丛纸莎草;女神头部下方的人被认为是孟图霍特普二世,对面站着祭司和他的家人,他们正手拿祭拜用的贡品向女神致敬。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6)

古埃及爱与美之神哈托尔的形象是母牛、牛头人身或长有牛耳的女子。

古埃及爱与美之神哈托尔的形象是母牛、牛头人身或长有牛耳的女子。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7)

《敬奉女神哈托尔》 约公元前1300〜前1250年 底比斯 麻织品画 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文若凡 摄

哈托尔女神的儿子阿匹斯公牛(Apis bull)是古埃及孟菲斯地区的神,象征着男性法老勇敢的心、巨大的力量和战斗精神。如果一头公牛身上有特殊斑纹,如黑色皮肤上有白色斑纹、额头有白色三角形、右侧肋骨处有新月形图案等,就会被认定为神圣公牛,在神庙中享有极高的待遇。神职人员会为它按摩、唱歌,并给牛角装饰银饰。崇拜者络绎不绝地前往神庙敬拜。公牛死后,人们会为之哀悼,同时寻找带有类似神迹的公牛替代。古埃及人认为死去的公牛也可永生,所以会将其制成木乃伊。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8)

古埃及公牛木乃伊,公元前300年~公元400年间的古埃及公牛木乃伊,现收藏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文若凡 摄

两河流域文明——战斗的公牛

普遍认为人类已知的最早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埃利都。后来,这一地域相继出现了苏美尔人创造的苏美尔文明、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亚述人建立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之后被波斯人征服。

约在公元前7000年,两河流域的野牛开始被驯化。公牛的身影随后出现在艺术品中,如印章,上面常有狮子和公牛搏斗、人首牛身的形象或英雄与攻击公牛的狮子搏斗等图案。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9)

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印章,雕刻着英雄和正在攻击公牛的狮子搏斗的情景。

公元前1000~前500年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亚述帝国的领地。公元前722~前705年萨尔贡二世(Sargon II)统治时期,他在都城杜尔舍鲁金(Dur-Sharrukin,今伊拉克境内)建造了宫殿。在都城的城门及宫殿门口,国王命人建造了外形奇特的神兽——拉玛苏(Lamassu)和舍杜(Shedu),它们是都城的守护神,形象通常为公牛的身体、鹰的翅膀、男子的头,头冠周围装饰着玫瑰花图案,角朝上伸展,形似公牛的耳朵,戴着精致的装饰品。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0)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收藏的亚述帝国萨尔贡二世时期建造的牛身神兽拉玛苏 文若凡 摄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1)

德国柏林帕加马博物馆复原的伊斯塔门城墙上的公牛 文若凡 摄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约公元前605/604~前562年在位)重建了巴比伦,建起华丽的宫殿和神庙。我们可以在德国柏林帕加马博物馆看到复原的部分城门和城墙。城墙上有3种动物:公牛、狮子和龙。尼布甲尼撒二世还在城墙上留下铭文:“我,尼布甲尼撒,把城门的地基深深扎根于地下水位线,并用纯蓝的石头建造。在城门内部的墙壁上,有公牛和狮子,我用华丽的色彩隆重地装饰它们,好让所有人都能够屏息凝视,肃然起敬。”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很快被波斯帝国征服。在古波斯,公牛同样受到推崇。对波斯人来说,公牛象征着力量与权力、保护与防护,也是皇家权威的象征。波斯波利斯宫殿中狮子咬牛的画面,一般认为,代表春天打败冬天,新年来临。不过,在西亚地区,公牛和狮子间的争斗有着久远的传统,这些形象被不同时期的帝国和民族采用、发展,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2)

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的墙壁上装饰有狮子咬牛的浮雕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3)

收藏于法国罗浮宫的波斯公牛石柱 文若凡 摄

古希腊的公牛与爱情

公元前1000年前后,古巴比伦提出了占星学和黄道十二宫。巴比伦占星家认为,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运行的路线稍有不同,于是把这些路线分为12组,用12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并将它们与每个时期夜空中能看到的星座联系在一起,比如4月20日到5月20日用“神的符号与天牛”来代表。后来,古希腊人结合天文学的新发现和希腊神话故事,赋予了星座文化新的意义,构成当今西方社会中星座文化的基础,而那头“天牛”,因为希腊神话里的众神之王宙斯,变成了“金牛”,也就成了我们熟知的金牛座。

约公元前3世纪,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诗人莫斯霍斯(Moschus)写了一首短篇史诗《欧罗巴》,讲述了宙斯与美丽的腓尼基(Phoenicia,大约今黎巴嫩地域)公主欧罗巴的故事。一天,宙斯在天庭悠闲地瞭望人间,突然看到美丽的欧罗巴公主正和同伴在海边嬉戏。这时爱神阿弗洛狄忒和她调皮的儿子厄洛斯联手在宙斯的心口射了一箭,宙斯立刻疯狂地爱上了欧罗巴。他化身一头极美的公牛出现在欧罗巴面前,并示意她骑到自己背上。欧罗巴也被这头公牛吸引,顺从地骑上去,公牛驮着她飞奔向大海。宙斯把欧罗巴带到了克里特岛,命几位女神给欧罗巴打扮,并准备婚礼。从此,欧罗巴登陆的这片土地就有了名字——欧洲(Europe)。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4)

鲁本斯于1628〜1929年创作的《诱拐欧罗巴》,此画是临摹提香的作品,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5)

出土于希腊克里特岛诺索斯宫、约1400年前的壁画《跳牛》。

欧罗巴为宙斯生下了3个孩子,其中米诺斯(Minos)成为克里特岛之王。米诺斯为巩固王位,向众神请求一件礼物,以证明自己是众神的选择。海神波塞冬送给他一头漂亮的白色公牛,并要求他在王位稳固后把白公牛当作祭品献给波塞冬。但米诺斯太喜欢这头公牛了,就换了一头公牛献祭,海神一怒之下施法让米诺斯的妻子帕西菲(Pasiphaë)爱上白公牛。结果,帕西菲生下了牛头人身的食人怪兽弥诺陶洛斯(Minotaur)。米诺斯为他修建了一座迷宫,避免危害本岛居民,并让被自己打败的希腊城邦定期贡献14个少年给弥诺陶洛斯。这些故事,也让克里特岛从此与公牛紧紧联系在一起。

西班牙斗牛的存废较量

公牛与西班牙结合在一起的形象是特别的——斗牛。围绕斗牛,有人视之为“国技”“民族的精神”,有人视之为“血腥”“对生命的蔑视”。西班牙斗牛,是一场从引逗、长矛穿刺、上花镖到绝杀的过程,斗牛士和野性公牛上演了一场结局难料、你死我活的战斗。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6)

西班牙斗牛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必定产生流血和死亡的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甚至反对。

西班牙斗牛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确切来源已不可考,相关说法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说是它来自克里特岛,因为那里发掘的一幅约公元前1400年的米诺斯壁画,揭示了当时人们从事一种“跳牛”(Bull leaping)活动。画面显示,这一活动男女都可参加,有人抓着牛角,有人飞身跳跃公牛。不过,对于活动的意义仍不确定。有学者认为,很多文明中都有人与公牛之间博弈的活动,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如威胁生命;在众人围观下进行;年轻人参与,如同成年礼,表示参与者从青少年正式变为成年人。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热衷比武决斗,因场面血腥、粗暴,曾遭到教会禁止。在伊比利亚半岛,统治者们发现斗牛兼具炫技和武力功能,于是加以推广,斗牛渐渐形成。当时斗牛是贵族和富人的活动,因为只有他们养得起公牛。彼时的斗牛士手握长矛骑马与公牛决斗,18世纪逐渐变成徒步斗牛,并加入逗牛用的红布和剑刺公牛以增加观赏性。西班牙建有专门的斗牛场,大的场地可容纳上万人,还为斗牛设立节日,如每年7月的奔牛节等。随着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的扩张,斗牛传到了美洲,在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流行。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7)

奔牛节是西班牙纳瓦拉自治区首府潘普洛纳市的一项传统庆祝活动,每年7月6至14日举行,场面惊心动魄。

作为一种必定产生流血和死亡的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甚至反对斗牛,在西班牙一些地区已经立法禁止斗牛。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2016年做过一项面对面的民意调查,受访者共计2522人,其中1256名男性,1266名女性。结果显示,不喜欢斗牛的人占49%,喜欢的占39%;当问及“你是否会去现场观看斗牛表演”时,做出否定回答的人数占比高达77%;从人群看,年轻人和女性更反对斗牛;从地域看,农村人更喜欢斗牛。在支持者看来,斗牛体现出人的勇猛以及“战胜死亡”的荣耀;在宗教界人士和动物保护主义者眼里,把流血、死亡当成一种表演和娱乐,实在是对生命的莫大蔑视。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8)

每年奔牛节期间都会发生受伤甚至死亡事件,同样遭到众多人的抗议。

印度的“圣牛”与烦恼

在印度常能看到母牛在大街小巷悠闲漫步。不过,在印度人眼里,并非所有的牛都是神圣的,只有雌性瘤牛才有这个待遇。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19)

印度教中很多动物充当主神的坐骑,如毁灭之神湿婆的坐骑是公牛南迪。图为公牛南迪青铜雕像,约铸造于公元12世纪朱罗王朝。 文若凡 摄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20)

印度桑格拉提节上,表演者向观众展示人与牛之间的默契。

母牛也并非自古就神圣。早在公元前1500~前700年的吠陀时代,吃牛肉是很普遍的,母牛不仅用来献祭,也可食用。到了信奉佛法的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时期,虽倡导不杀生,但也没有赋予母牛特殊地位。15世纪,印度教的影响力扩大,母牛的神圣性才变得普遍。

印度教将所有圣牛统称为卡玛汗奴(Kamadhenu),认为她是一位牛女神,是所有奶牛的母亲。其形象通常是长着女人头和胸的白牛,现实中,雌性瘤牛被看成她的化身。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21)

在印度教中,卡玛汗奴是牛女神,其形象通常是长着女人头和胸的白牛。

但在很多邦,公牛和水牛是可以宰杀的,且大部分印度人是吃牛肉的,比如低种姓人、穆斯林和基督徒。但围绕圣牛,印度也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极力推行更严格的屠牛禁令。2017年,印度政府要求奶牛和水牛都不得在动物市场上交易,进而引发争议。不断升级的屠牛禁令可能造成很多问题,如流浪牛众多引起的交通、收容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对低收入人群的生计和就业造成巨大影响,还会带来与本国其他宗教的冲突等。因此在印度,牛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教派冲突、种姓制度、法律、政治和经济等,无不以牛为聚焦点。圣牛成了贯穿印度历史的一条线,也是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一扇窗口。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22)

四处流浪的牛给印度的市容、卫生、交通、生态制造了诸多麻烦。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23)

印度喀拉拉邦伯拉卡德一年一度的奔牛节上,参赛者驾着公牛奔跑在满是泥浆的赛道上。

关于牛的文化介绍(牛的奇思妙想)(24)

本文选自2021年2月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