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的心理机制(的本质是人类繁衍的投资学)

孩子被父母灌鸡血本质是人类繁衍的投资学,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鸡娃的心理机制?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鸡娃的心理机制(的本质是人类繁衍的投资学)

鸡娃的心理机制

孩子被父母灌鸡血本质是人类繁衍的投资学

“鸡娃”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现象本身没必要被诟病。诟病的是不合理投资。


仔细想想,人生其实要解决的问题不多,就三件:温饱 、养老、子女教育

  • 温饱即解决自身生存问题,我劳动我工作,我起码要活下去

    • 养老是在自身丧失劳动能力期间解决生存问题,我后半辈子要活下去。

      • 而第三件则是培育后代,我的子女要好好地活下去,人类要延续下去。

        但问题也很多,因为这三件都是大事。

        如果要为这三件事进行一个优先级的排序,应该怎么排?

        这无需口头回答,没有意义。

        毫无疑问的是先生存,再养孩子。

        那首先鸡娃属于哪一件呢?

        毫无疑问是第三件:子女教育。


        子女教育问题日益被重视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人们不仅考虑自身发展,还因为条件的充裕具备了运用长线思维去思考人类未来一代发展水平的资格。

        人们诟病的是鸡娃是一种过激的投资,不合理的子女教育,是否浪费了社会资源还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善良健全的人格,苦了自己不说最终还毁了孩子。


        姑且认为“投资”这个词合理的,暂且抛却部分人伦理价值的考量。

        那我们也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几个问题:

        1 投资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养儿防老?为国家建设提供栋梁?

        2 投资方式是否有效?能达到培养目的吗?

        我上文说过,人生需要解决的不过是生存与繁衍问题。

        大多数人投资孩子的目的归纳起来同样遵循这个逻辑。

        1:养儿防老: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我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担负起延续我的生命的责任,保障我的生存即温饱问题。

        2:于己能生存: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孩子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并组建家庭,保护家人。

        3:于国有出息: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以后能够为社会多多少少做些贡献。况且培育出优秀的人类后代也是我自身能力优秀的证明。

        继续想想人们何时会做出投资行为,投资物品有哪些属性?

        人们投资房子,房子变成了商品房,因为房子本质上由两部分构成:房屋本身和建房子的那块地皮。房屋本身只存在居住价值;土地则是稀缺的,具备投资价值。

        只有稀缺性,才有溢价的可能,人们才愿意冒风险进行投资。

        那孩子可以被用来投资吗?

        孩子有稀缺性吗?

        从之前的5-6个子女到现在每个家庭只有1-2个孩子,

        对父母而言孩子当然是稀缺的

        “我不投资他(她)我还能投资谁?”

        “这世上留给我的选择本就不多,我难道不应该倾尽全力去教育好我的孩子吗?”


        那问题来了,孩子对于父母有稀缺性,对于社会呢?对于市场呢?

        一天有多少个新生命的诞生?世界上每秒会出生多少孩子?

        矛盾点就在这里:孩子对父母来讲具备稀缺性,对市场对社会而言,却并没有。

        广大父母没有多少投资的选择,孩子只有一个,简直是太稀缺了,只能把全部心血押在他|她身上了,我后半辈子就靠他(她)了。

        我不投资他(她)那谁来投资啊,人那么多,只有我先行进行投资,使他(她)具备了稀缺性,才能在社会,市场上立足,才能出人头地啊!

        我只有先发制人,先行投资我的孩子,使之具备社会层面的稀缺性。

        社会有选择权,我没有。

        我这辈子没怎么读过书,那我要让我的孩子多读书

        我这辈子没正经读过好大学,我要让我的孩子上最顶级的院校

        我烙下了遗憾,我希望他(她)不可以有遗憾。

        我总归还是希望他(她)等我老了,可以养我,照顾我。

        故而,站在千千万万父母的角度考虑,孩子具有极度稀缺性,不是要投,是必须投,因为这关系到两代人的生死存亡问题。

        那么回到第二个问题:

        投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能达到培育目的吗?

        答案是:“鸡娃”不是英明理智的投资,有可能达不到培育目的。

        为什么?

        首先,我们先考量投资对象:孩子。

        孩子不是别的,不同于房子,股票,黄金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房子、股票的涨跌至少符合基本经济原理。

        那人呢?

        生命的痛苦与快乐恐怕是难以被预估和设计的,至少对于芸芸众生起码如此。

        这个投资对象太特殊了,他(她)不是商品,不是一般等价物

        有人认为鸡娃是一种亏本的投资,是认为父母前期投入巨量的心血都可能打水漂,这太正常不过了,人是多么复杂的生物啊!但不去教育,不去管自己的孩子,是每位为人父母难以做到的。

        这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不受控制的,有时甚至是不自知的。


        再回归投资目的:

        首先是防老。

        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孩子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有富足的余力去养活父母,养活家人。

        这与第二个目的:与己能生存直接挂钩,如果孩子啃老,自己都养不活自己那可太失败了。

        2:这个孩子有感恩的心,他明白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是自身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鸡娃”这两个条件的满足都是存疑的。

        各种报班,能培训孩子出立足社会的本身吗?

        就能培训出市场需要的稀缺人才吗?

        这个孩子是否对父母心存不满甚是怨恨,本质上并不感恩父母?

        认为父母站在他自身角度考虑,只是利用孩子的成绩反向证明自己的优秀。

        “他们并不爱我,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他们的面子或是弥补他们生命里烙下的遗憾。”

        第三个投资目的:于国有出息。

        这个投资导向相比于孩子的自立和防老毫无疑问更深刻,需要父母本身的能力,也需要看运气和造化了。

        更多的或许是一份期望,其实可大可小:我不需要我的孩子成为救世的英雄,但至少他(她)可以为社会进步献出一份力,至少不要危害社会,成为蛀虫吧。

        但这本身甚至与第一个投资目的存在冲突:有人感叹我养孩子不是给自己养的,是给国家养的。

        再具象一点就是“孩子工作忙,没空来看我了。”


        综上看来,“鸡娃”是没啥必要了

        生活教育我们:不图回报才能得到回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鸡娃”是图回报的,而且图的回报很大,那失望多少是在所难免的了。

        孩子他(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享有掌控他(她)生命的权力,也不可能详尽地规划其人生轨迹。

        其实父母更多能做的是一种德行投资,而不是量化的经济技术投资,这才是功德无量,方显睿智的。

        毕竟明事理,懂感恩,才是对生命的赋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