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创业史(驶离行业深水区)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勃潺】“我不经常出来讲,不是因为高冷,只是很懒又有社交恐惧。”在7月29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如此调侃自己和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
在此次沟通中,印奇将自己比作“答题者”,回答了行业在资本、技术等层面关注的问题,并公布了旷视的“AI新基建线路图”,并直言AI如何在产业落地处于“深水区”的当下,找到更合适的前进路径,是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印奇感叹,两个人已经由当初“简单幼稚的程序员”成为“简单幼稚的程序员管理者”,对于两人来说,除了技术以外,在组织管理、企业文化、战略方向等多层面的推进,才能继续推进旷视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旷视也提出了“4 in 1组织阵型”、“1 3产业落地”等多个战略方向。走入创业的第九年,对于AI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旷视科技正在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AI产业进入深水区
从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在快速爆发的5、6年后,AI行业在今年正式步入了深水区。对于AI行业,业内普遍有很高的预期,但当预期回落,到底哪个AI企业能穿越“死亡之谷”,成为了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
印奇认为,在人工智能处于“死亡之谷”泡沫期的当下,不带来真实价值的AI将被淘汰出局。而作为物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核心能力,AI如何在产业落地处于“深水区”的当下,找到更合适的前进路径,是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们看来,AI真正的商业价值的变现、真正能够有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公司,大部分是面向线下的,更多的是和实体行业的结合,”印奇则始终相信“AI小于IoT”,即AI是物联网里一个核心技术算能力,但短期内是延续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技术创新的主轴,但不是产业落地的核心点。“所以,未来AIoT会变成一个词,就像当年说ICT一样。”
也因此,旷视认为,带领AI产业驶离深水区,实现真正产业落地的关键在于算法侧供给提升、价值闭环跑通与“4 in 1”组织阵型形成。
AI产业商业化落地:打造组织与人才的理想“阵型”
AI的核心是算法。从AI产业落地的角度来看,AI企业在算法供给侧的提供远远不够。而将AI技术应用到一个行业时,往往会发现这一应用部署的路径是很长的。
这一路径包括:算法上的可行性,同时AI企业能够成为系统集成商,从端到端打造示范性POC项目。印奇表示:从算法到系统集成,到软件平台到最后的软硬结合,这是真正想在行业落地时必经的一个最小路径。因此,旷视提出产品形态三层演进是实现价值链的唯一路径。
但在涉及真正本质上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时,仅仅用从0到1来解释这一演变还不够准确。
在旷视看来,AI产业落地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0.1,本质上是技术可行性和所谓产品价值的验证,这个过程是非常本质的0-0.1的创新。
0-0.1之后第二个阶段是MVP产品打磨,MVP是互联网经常会用的词,即“最小的可用产品”。值得关注的是,MVP里有个很重要的定义是已经触达了行业用户,并且用户买单了,完成了最早期的商业实现和落地。
第三个阶段便是规模化应用阶段(1-N阶段),旷视认为,至少在未来10年时间里,AI的规模化应用一定是用软硬一体化的方式,如果一个AI公司只有算法,只有软件很难走到第三步,很可能不断地在走0-0.1、0.1-1。
“我们认为,一个AI公司所用的路径一定是要先能够验证价值,真正完成MVP和客户的验证,最后定义成软硬一体化的产品,然后规模化复制。”印奇说道。
在旷视的理念中,实现AI产业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打造组织与人才的理想“阵型”。印奇认为,只有人才形成合理配比、组织文化能够紧密融合的AI企业,才能真正在即将到来的AI产业化大潮中拥有真正的“战斗力”。
因此,旷视提出,AI企业最理想的阵型应该具备“4 in 1”特征:“4”是指每进入一个AI 行业,都需要配备CEO(产品经理)、CTO(产品开发)、CAIO(AI可行性)、CMO(行业洞察)四种角色,而“1”是指四位一体。如今的旷视科技,不但在AI基础研发上持续深耕,而且还在人才队伍和组织架构上进行深度优化,目标就是要成为最具“战斗力”的AI商业化落地实施者。
如今的旷视科技,不但在AI基础研发上持续深耕,而且还在人才队伍和组织架构上进行深度优化,目标就是要成为最具“战斗力”的AI商业化落地实施者。
新基建AI路线图
在今年业内关注的新基建方面,旷视公布了AI新基建线路图。整体而言,入行业、出标杆,单点场景将引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推进AI新基建的过程中,旷视还以算法和数据构建AI底层系统和底层技术,打造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 ,开源其深度学习框架天元,不断降低企业算法开发和使用AI技术门槛,打造产业生态,实现AI产业落地的场景突破。
旷视方面早已制定了“1 3”战略推动AI技术“价值落地”。所谓“1 3”战略,是指旷视科技通过“Brain ”AI生产力平台提供算法规模化供给,实现AI技术创新在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以及供应链物联网场景中商业化落地的方法论。
其中,Brain 作为高效量产算法的AI基础设施,帮助企业快速高效地建立企业AI基础设施,将需求到落地时间缩短80%,并降低约55%整体算法生产成本。通过Brain ,旷视将AI能力引入施耐德电气、一汽富维集团等企业的生产线,并为国家电网提供无人机输电线路巡检、园区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其数字化转型。
而将旷视“深水区”的理念落实在具体业务层面上,就是要针对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以及供应链物联网等三大关键业务板块上,以“软硬一体化”为基础,成为最重要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个人物联网方面,围绕AI定义光感知系统的价值闭环,旷视从面部识别做到计算摄影,再到软硬一体。目前,全球有10亿部手机在使用旷视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使用体验。
在城市物联网方面,围绕城市大脑的价值闭环,旷视希望从超级应用做到操作系统,有效打通交通、城市管理等条行业应用和社区园区、公共建筑等块空间应用的数据壁垒,实现城市治理和居民生活的双赢。在北京,旷视参与了北京六大区“城市大脑”、中国尊等项目的智慧化建设,为智慧北京助力。
在供应链物联网方面,围绕供应链场景的价值闭环,旷视从局部的机器智能做到整仓智能优化,基于河图的商业项目近百项,并打造了全球“最柔性”的服装类智能仓。今年下半年,旷视还将陆续推出多款自研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物流装备新品,面向物流场景提供高度智慧化的行业解决方案。
据悉,目前旷视的业务助力城市基建与应用覆盖公共安全、交管、城管、司法等多个垂直领域。旷视城市管理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中国150多座城市、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落地。值得注意的是,旷视科技提到在人才培养上,旷视科技每年研发占收入比超过 40%。
IPO: 在合适的时间稳步推进
2019年8月份,旷视冲击AI第一股赴港上市,引起行业关注。根据招股书显示,旷视估值40亿美元,拟公开发行40000万股,募集资金5至10亿美元。但在多重复杂因素影响下,旷视的上市之路显得颇为坎坷。
谈及此,印奇表示对于上市,旷视仍然十分积极乐观,“对于上市,我们非常有信心”。
印奇认为,上市不是一个特别急需要去完成的事,旷视会在合适的时间稳步推进。同时,对于旷视科技来说,上市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
谈到未来五年后对旷视科技的期待,印奇坦言,旷视不会是一个像很多AI公司宣传的那样特别平台化的公司,而是会选择聚焦1~2个产业,逐步化扩展,将单体行业先做大比如到100亿元营收。平台化的公司比如BAT等平台有自己的立身之本,而作为旷视科技,目前也有明确的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产品方向。
据其透露,下半年会推出一款特殊的手机传感器,机器人家族和新的视频结构化硬件也会亮相,“希望今年年底之后,媒体叫我们最硬的科技公司!”
“我们有信心成为领跑者。我们既有核心的技术能力,又有产品落地,也有进一步商业化的能力。”印奇表示,“同时我们也是一个务实者,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个点滴才能让旷视科技长久来看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