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

先说说因12月13号公祭日事件被关注的和服。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服有着1000年的历史,采用编织或漂染的技法使得其颜色艳丽。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之后随着时间发展只有重大节日,如成人礼,毕业典礼才会穿和服。可见和服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2)

据资料显示,日本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饰改制的。据记载14世纪,按照日本人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饰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没有较大变动。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3)

隋唐服饰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4)

日本和服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女性仍穿和服,因和服的特殊形式造成行动不便造成伤亡,日本女性才逐渐放弃了穿着和服。

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很善于抄袭的民族,和服的主要样式根据我隋唐时期的服饰演变而来,就连腰包也是抄袭基督传教士的长袍腰带而来。之后灵感枯竭600年不曾有大的变化。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来看看我华夏大国的传统服饰: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服起源、形成、发展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17世纪中期)

《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7)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讲别的就单看看我大华夏衣服的设计理念牛不牛???抄袭的永远是没有灵魂地!!!万物生灭日月星辰都可最为灵感源泉。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8)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9)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0)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确立了明代服饰的基调,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

大家不会错把汉服叫和服(和服与汉服对比作为龙的传人你更倾向于谁)(17)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27] 。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

(不得不说大清是够野蛮的,此时的服饰完全没有了汉服的影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