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二月二怎样打囤(二月二我跟爷爷学)

农村二月二怎样打囤(二月二我跟爷爷学)(1)

文/侯家赋

我的家乡在鲁西南,那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一年四季的大小节日最能体现家乡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龙节”,也是继春节和元宵佳节之后的又一重要节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寓意为新年伊始,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在我们家乡,就有“玩腊月,耍正月,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的说法和习俗,就是从这一天,乡亲们无不精神焕发,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

二月二这一天,我的家乡有“打囤”的习俗,期盼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记得小时候,每当二月二这天的清晨,我从清脆的鞭炮声中醒来,走进院子时,都会惊奇地发现地上多了一些大小各异的圆环状符号。原来,爷爷趁着天还未亮就把院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再用年前烧锅做饭、摊煎饼积攒下的草木灰在地上画下了这些符号,这就是故乡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打囤”。五六岁年纪的时候,我还端不动簸箕,只好站在屋门外欣赏着爷爷打囤的各个环节和每道步骤。爷爷一边打囤,一边还哼着小曲:“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盼丰收。粮囤打的圆又大,产的粮食装不下。大囤冒尖小囤流,群众吃饭不犯愁”。看到出自爷爷之手的那些囤的形状和图案,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尽情欣赏着爷爷的杰作。看着我那个高兴劲,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到了七八岁的年纪,我就在爷爷的指导下,能够亲手帮助爷爷打囤了。开始,也是手不稳,簸箕里的草木灰怎么也洒不均匀,打出的囤既不圆滑,线条时粗时细,很不美观。爷爷就手把手的给我做示范:两手平端簸箕,两只胳膊不停地摇动簸箕,让草木灰均匀的从簸箕口流出。人走手摇,移步易景,随着步伐的移动草木灰就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囤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这些圆寓为装粮食的大囤小仓。围好囤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虔诚地放在囤的中间,还有意撒在囤的外围,据说是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有的还要画上囤梯,意思是粮食丰收了,很多,一般的囤盛不下了,必须加高,用梯子才能上的去。有的人还把画好的囤装饰一番,如用五谷杂粮给囤加个花边,用粮食颗粒组成"丰"、"福"、"鱼"等吉祥图案,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天长日久,打囤的习俗激发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灵感,不但可以用粮食组成各种美好寓意的吉祥字,而且用粮食组成的花边图案也越来越丰富、美观好看。“打囤”结束后,爷爷还会燃放鞭炮表示庆贺,一时间,村子里鞭炮齐鸣,家家户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处处洋溢着欢腾热烈的节日气氛。

岁月无声流逝,时代快速发展,形势急剧变化。现在,农村也实现了城镇化居住,搬进了高楼,建立了新型的社区、村居,农民也没有了院落;农民做饭也用上了煤气灶,不用烧柴草,也没有了草木灰;每年丰收的粮食也不用大缸小瓮、打囤小囤来盛放了,二月二打囤围仓的习俗也随之消失或淡忘。但每到二月二,我就会回想起童年往事,爷爷教我“打囤”时的情景犹在眼前,宛如昨日。

每年二月二,故乡“打囤”的习俗承载着祖辈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寄托了故乡辛勤劳作的乡亲们最朴素的愿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家乡“打囤”的习俗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故乡那弥漫着悠悠乡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却是我永远魂牵梦萦的灵魂归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