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外国餐厅(武汉外国人餐厅图鉴)
以往十一长假,我们的朋友圈不是闪现芭提雅海滩度假,就是惊现日本街头血拼抢购。
旅行,是城市内卷的解药;而现在,有多少人的生活无药可解。
收藏这份《武汉外国人餐厅图鉴》,从taste 到vibe,承包你的十一假期,一次性体验各种异国风情!
Karmen 03年从黎巴嫩到武汉,就读于华师,学习中文和经济,因此中文相当字正腔圆。
Tim 拥有墨西哥和德国混血,09年来中国,在学校担任老师。两人有一对可爱的女儿,才上幼儿园,中文已经相当local了。
Tim擅长墨西哥料理,Karmen擅长黎巴嫩料理。
每一次Home Party结束,都有好友将他们俩做的食物打包带走,因此两人决定将自己的厨房搬到La Casita,让更多人享受到地地道道的墨西哥和黎巴嫩美食...
还有Tim私藏的各种Tequila(龙舌兰酒)。
对于把科罗娜当水喝的墨西哥人来说,血液大概都氤氲着龙舌兰味的香气。
但对于很少品尝的本地人来说,无论是纯饮还是配柠檬,都是新奇又刺激的体验。
La Casita在拉丁语里,译为“小小的家”。
相较于我们印象中的“中东小巴黎”,以精致闻名的黎巴嫩料理,气势磅礴、奢华仪式感无处不在的阿拉伯风格。而La Casita的设计更偏向于更温馨、接地气的墨西哥小餐厅。
墙上的中东壁画,和店内色彩的跳跃,彰显着女主人的身份。
“我很挑剔的,但在武汉我吃过很多餐厅,只有这里,氛围和口味都让我特别满意。”
采访间,一位塞尔维亚友人轻车熟路进来找自己的老朋友。据说,他常常从江夏打飞的到黄浦路,只为享受chill时光,并吃上最地道的牛肉Taco。
无论是墨西哥菜还是黎巴嫩菜,都崇尚天然与健康,加上Tim和Karmen亲手秘制的独家蘸料,也难怪外国友人都不远万里跑来品尝。
除了来自墨西哥的Taco和Tequila,还有黎巴嫩美食皮塔饼,烧烤,Hummus(鹰嘴豆泥),Falafel(黎巴嫩炸鹰嘴豆丸子),Fatoush(法塔希)...
来汉20年的Karmen 将家乡美食统统搬到了武汉,并且坚持保留黎巴嫩原有风味,不仅是对家乡的热爱,也让我们在疫情时代,足不出汉便能开启异域寻味之旅。
拉美和阿拉伯地区,在美食界有着不可逾越的影响力和地位,正如他们在影视、文学界算是万仞高峰般的存在。
他们的作家擅长用魔幻而荒诞的手法,探索人类和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寻梦环游记》里也用别样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忌讳莫深的话题。
当我们走进这家开在武汉百年历史老社区的外国人餐厅,从天亮玩到了天黑还觉得时光太过短暂,便是 La Casita 的魔力所在。
之前听说汉街万达,惊现外国人开的街头餐车。然而,去的时候早已不见踪影。
这次终于给我抓到了!这回他将这辆街头巴士“开”进K11啦。
印象中,欧洲人与中国人有着巨大差异。但这辆汉堡餐车的主人Lopez,完全没有想象中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相反多了一点腼腆害羞。
很早便带着自己的一身厨艺,漂洋过海而来的他,也很意外没有很多的Culture crush(文化差异),有很多本地朋友和合作伙伴。
19年与好友龙先生一同来到武汉,早前开了一家西班牙餐厅,年末便遇上了疫情的冲击。
而现在汉堡餐车的出现并非偶然。
虽然汉漂时间不算很长,Lopez早已观察到武汉人日益加快的tempo和深入骨髓的碳水情结。
“开店不久遇到疫情,解封后我们便将室内餐饮改为室外。”于是,将他最为擅长的汉堡做成了移动餐车头牌,没想到一夜间名气大爆。
相较于其他外国人的及时止损,Lopez 能在中西文化与疫情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原因,我们似乎已经知道。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摈弃骨子里“Carpe Diem”、享乐慵懒的西班牙人, 将西方人的独立、灵活与东方人的包容、坚持完美融合的样子。
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早前西班牙餐厅的经历,让他拥有最新鲜的食物供应渠道。
结束一天的工作,坐在美式餐车前,享用被各种风味的爆酱汉堡,再配上一瓶啤酒或者可乐,很有美国街头那味儿了。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Lopez给我们整了一盘春卷,也是我第一次品尝到西班牙人的手作春卷,武汉美食都给他拿捏了。
当然了,汉堡餐车只是Lopez扎根武汉的第一步。
Lopez 身上最“板鸭”的,便是“会吃”,而武汉人恰巧爱吃,所谓天下吃货是一家。
未来,相信他还会将热情浪漫、多元充满地中海风味的地道西班牙美食带给我们。
现在的青岛路,就像一条举目四望都是电影画面的街道,如果只顾着低头走路,会错过一道又一道的“意味深长”。
这间藏在青岛路平和到包厂外的英式酒吧,也是这次的灵感源泉。
掀开门帘的瞬间,省去了8800公里的飞行距离,瞬间来到19世纪30年代的伦敦街头。
门外,是城市巷落间疲乏游离的灵魂,而门内,则有live house、Quiz Night、各种金汤力,和重新定义的夜生活。
Calum 是英国威尔士人,09年因工作原因到访武汉。
与威尔士充满野性的高纬度自然环境截然不同,武汉充满市井人文气息的氛围深深打动了他,甚至还找了个武汉媳妇。
美中不足的是,少了英国遍布各地、英国人赖以生存的酒馆。
“我身后的蒸汽机器械,便是曼彻斯特产的。”
寻遍武汉各大商圈都不尽人意,唯有青岛路上的隐蔽空间吸引着他。就连里面留下的装饰物品,也保留着英租界时期的工业风格。于是The Factory 就这么来了。
英国作家塞缪尔曾说:“人类没有哪一项发明,能像酒馆一样带来如此多的欢乐。”
很多人初到伦敦,都会被满大街的酒吧(酒鬼)惊掉下巴。每天6点左右,皮卡迪利广场附近的酒吧门口便开始排队,进不去的站在外面也要喝个够。
不少英国人在武汉已经“收敛”了不少,直到The Factory 的出现,再次激活了他们对酒馆的“信念感”。
这家在武汉街头显得有点“蹊跷”的英式地下酒吧,也赢得了附近外国人的心。
每当夜幕垂落,你会发现不少西装革履、颇有绅士风范的老外朝着同一方向走来,匆匆解开领带,go for a quick drink。
每月一次的Quiz Night 是 Calum和大家约定的独家活动,日常会邀请外国乐队来一场音乐派对。
在这里,一不小心擦肩而过的,不是散落在武汉、精通5、6国语言的各行精英,就是领事馆工作人员。不知道来这里Networking,是不是比领英还管用?
或许因为第一部看完的世界名著是《傲慢与偏见》,或许因为没人能拒绝英国演员抖森的绅士与美貌, 亦或是哈利波特和贝克街23号,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英伦情结。
尽管当下,无法亲自去寻找这些英国的文化符号,不如在The Factory小酌一杯,先做一会儿关于英国的梦。
在武汉生活长达11年之久的Fred一家,可以算是黎黄陂路上的老街坊。
曾经是法国时装品牌驻中国区CEO,在结束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对武汉恋恋不舍。
11年间,与太太Vicky一起经营咖啡馆和设计工作室,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品牌。大家熟悉的Fufu 福蝠咖啡便是其中一个。
疫情爆发后,Fred前后有四次撤侨机会返法国,但他们还是坚守在武汉没有离开,因为他早已将武汉视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Fred 毫不吝啬地将精致的巴黎甜品艺术带到武汉,让它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巴黎甜品店。
虽然服装设计才是Fred的本职工作,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不仅于此。
Fred 大刀阔斧地改造了黎黄陂路上的三口之家。大大小小的家具、摆件和配饰都出自他的巧思和双手。
包括对咖啡店的设计,Fred总会积极参与进来,让每个领域都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让自己的在汉生活忙碌而充实。
Fred 身上那种法国人对于细节、精致的追求,这次再次延续到了他的新店FuFu Lounge福蝠酒廊。
和Fred对咖啡馆宛若在塞纳河畔的甜美闲适风格不同,FuFu Lounge福蝠酒廊 展现了Fred 审美的B面,打造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私密空间。
狭长的楼梯,确认了我们正通往一个密闭空间,但菱格镜面的设计拉长了空间纵深,却不会让我们感到压抑。
相反随着金属装饰不断变幻的光影,反倒添加了一些梦幻与惬意,出片效果与光影艺术展不相上下。
Fred 与太太Vicky正是邂逅于浪漫的酒会,因此酒廊对他们有特别的意义。
“留住初见时对你的爱”,这是 FuFu Lounge 福蝠酒廊诞生的故事。
酒廊里酒精与荷尔蒙碰撞、音乐调动全身细胞,是让羞于启齿的武汉人也能在微醺中勇敢说爱的水平。
Fred 用Fufu福蝠酒廊留住热情和激烈的爱意,用咖啡馆延长幸福和悠长的陪伴,你可以永远相信法国人的浪漫。
拍摄期间,Fred一直会对自己和店铺出镜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考虑和讲究。
正是他出了名的“细节控”,还未正式对外宣传,便有许多外国友人和Fred一家的老朋友蜂拥而至,在Fufu Lounge福蝠酒廊外安心享受自己的夜晚。
每次在武汉街头看到一位老外,还是会忍不住多看一眼,并非因为他们是金发碧眼的“神奇动物”,其实大多武汉人早已对这些随处可见的“异乡客”习以为常。
而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创造了许多舌尖体验和美好回忆,也让很多人学会热爱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老外贼多的餐厅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