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何理解知难行易)

如何理解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何理解知难行易)(1)

所谓知难行易,就是知道一件事一个道理很难,但知道了以后做起来其实很容易。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开锁,你不知道怎么开,只能被挡在门外,但你会开了,这事就容易得很。最难的是知道那个手法、那个原理、那个思维。维特根斯坦说: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你看谁都像钉子。行动的欲望来自你知道你有锤子。而没有锤子的人,是没有动不动想去锤人的欲望的。

王阳明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个,只是方便说法才把知与行分成两段来说。也就是说,只要致知,行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如何致知呢?格物。对格物的理解,理学与心学是不同的,理学认为是:探究事物规律,让内心的知越来越壮大;心学认为格的是心内物,也就是私欲,格物即正心,把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真相的私欲格除,心自然明,一切真相就能公正地显现于心,没有一点私欲了,就达到了良知,达到了良知,就能行,因为知行本是一个,不假任何外求。

所以,心学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不盲目行动,认为那是冥行妄做。锤子和开锁都是可以作为私欲克去的,那时,有锤子会开锁也会失去对相关负面行为的驱动力。

所谓知易行难,是明明知道某事应该做,但很难付诸行动。按王阳明的说法,这是因为并不真的知,真知必然能行。我们所以为的识见,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上,这都是私欲。这样的知,当然不会产生驱动力。看到老大爷摔在地面上,你认为是碰瓷的,或者认为不关自己的事,尽管知道应该去扶,但并不会去扶,因为有了思量,这思量就不是真知,不是良知。如果突然发现这老大爷竟是自己的老爸,马上就去扶了,想都不想,为什么?因为真的知,触动的是良知,良知与行是天然合一的。

能把不相关的人和事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这种修为境界就是圣贤。能把工作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会有创造性的成就。能把同事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深受同事们欢迎。能把领导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能将心比心,从而得到领导的重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