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要拔刀吗(路见不平应该拍照吗)

1991年,美国洛杉矶,目击者乔治·霍利迪(George Holliday)拍下的非裔美国人罗德尼·金(Rodney King)被警察暴力制服的画面这段视频被认为是第一个广泛流传的警察暴力执法视频,也成为“公民记者”的早期范例George Holliday/摄(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网站),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路见不平要拔刀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路见不平要拔刀吗(路见不平应该拍照吗)

路见不平要拔刀吗

1991年,美国洛杉矶,目击者乔治·霍利迪(George Holliday)拍下的非裔美国人罗德尼·金(Rodney King)被警察暴力制服的画面。这段视频被认为是第一个广泛流传的警察暴力执法视频,也成为“公民记者”的早期范例。George Holliday/摄(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5月26日,17岁的达尼尔·弗雷泽(Darnella Frazier)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一天前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记录了警察拘捕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过程。(facebook截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文

时间进入8月,美国西部城市波特兰的警察局外,示威者仍在向警察投掷鸡蛋、水瓶,抗议活动再次升级;来自美国中北部密尔沃基市的一支20多人的徒步抗议队伍,从8月初起每天行进50公里,计划在8月28日抵达华盛顿,参加纪念马丁·路德·金那场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57周年活动。

两个多月过去,美国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暴力执法致死事件所点燃的怒火仍未平息。

今年5月25日,一段目击者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让反种族歧视运动“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从美国街头向全世界蔓延。

当天,在美国明尼苏达州,17岁的达尼尔·弗雷泽在前往家附近餐厅的途中,目睹黑人男子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拘捕,她停下脚步掏出了手机。此时弗洛伊德戴着手铐,被3名警察按倒在地,其中一人用膝盖压住了他的脖子。拍摄在弗洛伊德被担架抬着离开时结束,一天后,达尼尔将这段10分零9秒的视频上传至社交网络,弗洛伊德之死随即在各国掀起抗议浪潮。

手无寸铁的黑人遭到警察暴力对待、甚至枪击的现场视频,数次将美国旷日持久的反种族歧视运动推至新的高潮。在《纽约时报》相关统计页面下,2013年到2018年间,引发全美对种族和执法问题关注的暴行现场视频就超过30条。

一系列记录黑人遭受警察暴力执法的现场视频。(图像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弗洛伊德被逮捕时,警察佩戴的执法记录仪拍摄的视频截图。(图片来源:明尼苏达州亨内平县)

这些影像来自路人的手机、行车记录仪、执法记录仪等非专业设备。在像素动辄千万上亿的时代,画面上有时只有模糊的人影,却凭着血淋淋的真实让“房间里的大象”显形: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半个多世纪之后,有色人种依然长期生活在系统性的歧视和威胁之中。美国的一名法学教授、前检察官保罗·D·巴特勒(Paul D. Butler)说,这些画面让许多白人震惊,但他认识的非裔美国人却几乎都对此类场景习以为常。

2009年,美国出现了首批手机拍摄的警察暴力执法影像,此后手机记录的类似事件多次引发举国震动。(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视频截图)

目击者亚瑟·里德(Arthur Reed)展示2016年他拍摄黑人男子奥尔顿·斯特林(Alton Sterling)遭警察枪击时使用的手机。(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视频截图)

当类似事件层出不穷,记录变得更有必要。青少年版《Vogue》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安全且合法地拍摄警察执法失当行为》的文章,毕竟他们的读者正是永远带着手机、走到哪里都要即时上传的“Z世代”。

这家服务于24岁以下青少年的时尚媒体,给出了一份相当专业的取证指南:拍摄时要尽量把能证实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元素收入画面,可以是手机上的日期、当天的报纸、地标性建筑或路牌、衣着等,同时打开GPS定位功能。为确保资料安全,给手机设上6位密码、设置云端自动备份等。对于是否要出声解释现场情况,文章的建议是,保持安静、让现场来“发声”——弗洛伊德那句震惊世界的“我不能呼吸”就是例子。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保证自身和拍摄对象安全的前提下。指南的第一条就强调:“你的安全比任何影像都宝贵。”

文章作者帕利卡·马卡姆(Palika Makam)来自一个致力于让任何人都能利用视频和技术争取权利的组织。她认为,尽管当下人们早已养成了发现异状就马上掏出手机拍摄的习惯,但其中大部分记录在法律意义上无效,不足以让眼前的暴行得到相应的制裁。

类似的操作准则,也曾被Demotix图片社用于指导“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图片社曾一度在世界范围内集结了3万名拍摄者,每月生产超过4000篇报道。参与其中的有专业摄影师,也有大量接受了基本训练的普通人。通过这种方式,图片社经常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现场的影像,但非专业拍摄者也难免在冲突中受伤。

记录冲突现场,需要担心的远不止人身安全。达尼尔在发布记录弗洛伊德死亡的视频后,因选择拍摄而非出手干预暴行,受到大量质疑和攻击。即使不在现场,其实也不难想象,一个未成年的黑人少女,近距离目睹针对同种族的致命暴力时的恐惧。达尼尔回应:“我只有17岁,当然不会去击退警察……反击可能会让其他人受伤,甚至和乔治一样丧命。”

当记录从个人手中被推入公共空间后,更多问题接踵而至。即使这类影像一次次唤起举国声援,从而使案件得到更公平的调查、甚至带来政策和种族观念的转变,很多人依然担心,大量曝光不加过滤的暴力、死亡画面,会加速消耗公众对类似信息的同情,也对有色人种的精神造成创伤。拥有黑人血统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莫妮卡·威廉姆斯(Monnica Williams)说,虽然知道这些影像事关重大,身为有色人种更应该去观看、理解和讨论,但过多的此类视频依然让她感到“灵魂麻木”。

社交网络给了所有人机会,可以在路见不平时,像达尼尔一样用视频见证真相,并把它传遍世界。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失去了“编辑”这一关卡,当“病毒式传播”的照片或视频诞生时,大部分人并没有能力判断它是否可能因语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成为“武器”,造成背离初衷的影响。

1991年,乔治·霍利迪(George Holliday)带着他的索尼摄像机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用这台摄像机拍下了第一个广泛传播的警察暴力执法视频。当事的4名警察被无罪释放,引发了1992年的洛杉矶暴动,63人在暴动中死亡。2020年7月,霍利迪拍卖了这台摄像机,起拍价22万美元。Craig Fujii/摄 ©美联社

2014年7月19日,美国纽约,拍摄了黑人埃里克·加纳(Eric Garner)遭警察“锁喉”而死的拉姆齐·奥尔塔(Ramsey Orta)参加纪念活动。在公布视频后,巨大的后续影响、与警察的对立关系改变了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他曾表示后悔实名发布了视频。Todd Heisler/摄(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上图)2014年11月22日,美国克利夫兰,12岁男孩塔米尔·莱斯(Tamir Rice)被警察枪杀的视频截图。

(下图)2015年,同样在美国克利夫兰,一位路人拍下白人警察拔枪指向一位手无寸铁的黑人女性。因为情境与塔米尔·莱斯案相似,这张照片发布不到两天就被观看超200万次。事后警方报告称,画面中女性驾车发生事故后试图逃逸,同行者跳车逃跑,车辆仍在发动,警方拔枪要求对方留在车内。(图片来源:imgur网站截图)

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一段视频,如今可能和专业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承载同样厚重的历史片段。来自米兰的摄影师恩佐·达尔·威尔姆(Enzo Dal Verme)问道:如果一个看时尚杂志的孩子拿着手机就能完成这份工作,那专业摄影记者应该如何自处?我的工作真的能被替代吗?

当下,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随时捕捉现场,视频和图片在时间线上实时更新、唾手可得,但读者仍需要从准确、可信的报道和更大的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中发现新的价值。媒体从业余素材中核查事实、串连要点,并为故事提供孤立事件所缺乏的深度。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系统性的不公“留痕”,让公权力得到更全面的监督。

《纽约时报》整合视频、图片等来自当地的非专业素材,全景化展示了在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爆全美反种族歧视抗议声浪后,路易维尔市民进行为期45天的游行,纪念在家被警察射杀的26岁当地医护人员布琳娜·泰勒(Breonna Taylor)。(图像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2015年,多米尼加移民费迪恩·桑塔纳(Feidin Santana)拍下了白人警察枪杀黑人男子沃尔特·L·斯科特(Walter L. Scott)的过程,这也是能推翻警察声称受到威胁才开枪的唯一视频记录。移民身份让费迪恩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平凡生活,他甚至曾考虑删掉视频离开当地。3天后,看到警方与事实不符的报告,他最终交出了视频,当事警察由此受到谋杀指控。视频公开后,他收到死亡威胁和种族主义谩骂,但“沉默等于同谋”,费迪恩说,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纪念乔治·弗洛伊德的人们。Joshua Rashaad McFadden/摄(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参考资料

《How to Safely and Ethically Film Police Misconduct》teenVOGUE

《No, Photojournalists Aren’t Advocating the Blurring of Faces at Protests》PetaPixel

《Teen Vogue is Teaching People How to Safely Photograph Police Misconduct》PetaPixel

《Black Lives Upended by Policing: The Raw Videos Sparking Outrage》New York Times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