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和汉景帝哪个厉害(细说汉文帝与汉景帝是如何操持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
西汉建立后,从高祖到武帝,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盛世。其中文帝、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更是公认的盛世。这一时期皇帝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社会和谐,是封建社会第一个高峰。
作为这一盛世的主要奠基者,汉文帝居功至伟。探讨他的执政方式和政策,能更加让我们了解一个盛世是如何构建的,“文景之治”是怎么产生的。
汉文帝
一、无为以治,刑德兼施 ,是盛世之基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由于秦的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引起了天下大乱。
史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朝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
(汉文帝初即位剧照)
文帝即位后,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诸侯王强大骄纵,分裂割据倾向日重;北方匈奴时侵边塞,抢掠骚扰;商贾豪民巧法使假,社会奢侈之风渐长;农民生计贫困,衣食不能自给。
对此,文帝和后来的景帝坚持“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国力不断上升,国库开始充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辉煌,史称“文景之治”。
(一)、无为而治,政策稳定。
“无为而治”是先秦老子政治学说的总原则。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理国家应以不扰民为上。如果统治者朝令夕改,百姓就无所适从,国家就动乱不安;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西汉坚持“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思想治国。
《风俗通·正矢》中记载:“文帝本修黄老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景帝与窦太后,更是“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文帝从小受其母影响爱黄老之术)
汉文帝即位后,延续之前的一贯政策,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不搞频繁调动,保持相对的稳定,使得社会持续发展。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和文景时期政策的长期稳定分不开的。
(二)、以政富民,轻徭薄赋。
文帝和景帝都深知农业在当时的重要性。
汉文帝认为:“农,天下之本,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鼓励农桑)
此后他又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而且与皇后亲自养蚕,以作示范。
为了减轻民间负担,汉文帝把田租由高祖时的什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后来干脆全免田租。
在减免田租的同时,又把算赋(人头税)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徭役一年服一个月改为三年服一个月,使百姓免受转送赋税之苦。
文帝前167年颁布“除戍卒令”,取消戍边之役;前168年“除关无用传”,取消关卡检查制度,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货物流通,使商人发挥作用。
取消戍边之役
景帝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接受晁错“入粟拜爵”的办法,“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使民以粟为赏罚”。
这一政策推行后,农民多余的粮食有了出路,国家的储粮大增。
这些政策使得小农经济在汉初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负担减轻,生活相对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以德化民,约法省刑。
文帝行儒家的“德教”,“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强调道德的潜移默化作用。
《史记》记载:“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砖雕中的西汉社会)
汉文帝承认法有“不正之法”,主张废除害民之法,先后废除了“诽谤妖言法”和“相坐法”。后又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文景二帝执法宽平,诛赏慎重,做到了“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
前145年景帝下诏:“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这种以德化民、轻刑慎罚的做法,给人民带来了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
(四)、削弱割据,维护稳定。
汉初面临着北有匈奴,南有南越的复杂环境,文帝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另一方面改革戍边制度。
前166年,文帝募民迁徙塞下,恳田筑城,巩固边防。通过互市、和亲等方式与匈奴交好,能过互市得到北方的许多大牲畜用于农业上,对中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社会稳定繁荣)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诸侯王国占据着广大地区,诸侯王在封国据山铸钱,煮海成盐,富甲天下,骄奢抗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削藩措施,镇压了“七国之乱”,削弱了割据势力,保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治世的持续发展。
二、“文景之治”的核心:社会和谐
“文景之治”之所以被称为“盛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出现了“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工商业兴盛发达的局面。
西汉集市复原图
《史记·平准书》记载:“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农耕的发展,使得粮价普遍降低。文帝时,谷价低至一石数十钱,全国呈现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二)、政治清明,君臣和谐。
文帝和景帝都虚心纳谏,鼓励大臣进谏。汉文帝 “广立学官,为置博士”,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晁错就是“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推荐上来的。
(三)、秩序稳定,君民和谐。
文景时期君臣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断案审慎,刑事案件大为减少。文景时期吏治较好,“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
(百姓安居乐业)
三、盛世的启示:民安则天下安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盛世,也给我们探索盛世原因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居安思危。开拓进取。盛世要求执政者居安思危,慎用权力,励精图治。
汉文帝14年,发布了一个诏书:“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
内中包含戒惧之心。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积极进取。
(二)、戒奢以俭,艰苦奋斗。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文帝和景帝的个人品德有极大关系。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马、玩物等没有什么增加。他平时穿粗布衣服,不用绫罗绸缎。
刘恒
他临终前在遗诏中说,治丧时间要短,其间不要禁止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将宫中的大部分美女放回家去。
(三)、关注农业和农民。
文景时期统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础上,提倡孝道,注重养老和社会救灾。“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各有数”,他多次“发仓庾,以赈民”。
这些持续性的政策、措施对保证农村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农民稳定和谐,才有全国的稳定和谐。
(文帝时的农业生产)
通过汉文帝的治理,西汉的生产迅速发展,出现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当时国家的粮仓存满了粮食,府库里的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为后来汉武帝纵横北疆、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文景之治是西汉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刑法志》、《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