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1)

我们这里说的“离家出走”,不是现在常见的青少年厌学或者与家长发生冲突的“离家出走”,而是指高境界的,乃至具有历史意义的“离家出走”,这样的出走留下了后人永远值得思考和体味的东西。

“离家出走”是一种与家人的分离,但字面上还只是空间上的分离。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常常说到的是“成长意义”的分离。这主要是在心理上不再依赖、执着、纠缠于家中的(也可以是指其他)人际关系。如果“离家出走”并不具有心灵的成长,但在对于纠缠无能为力之时,空间上的分开,即使还没有确定的心灵成长的意义,也有某种心灵成长的开端。当然,一些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常常具有显露和激发家庭矛盾的意义……

这里想谈的是释迦牟尼与托尔斯泰的离家出走。——不知道为何我突然把他们作了一个关联?我一想到这个主题,总是情不自禁地受到一种力量的牵引,心智与灵感受到激发,饶有兴趣地去体验他们,感受他们……

按照一般的看法,两者肯定有境界和层次的巨大区别。其区别,大概可以用一位是“先知”,一位是“大师”来称呼。但正是有这种境界与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离家出走”才有重大的比较意义。他们出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相距遥遥两千多年,背景迥然相异,又如何可以比较呢?

1、首先,释迦牟尼、托尔斯泰的离家出走,有一个明显的相同。释迦牟尼出身显赫的王室,托尔斯泰却是一位地道的伯爵。他们都有家有妻儿。他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他们的出走,是为了纯粹的精神需求。佛陀的妻子美貌年轻,他们年龄相当,已经生活了13年。托尔斯泰比自己的妻子索非亚大16岁,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48年。

2、释迦牟尼是在年富力强的29岁离家出走,6年后就开悟成佛,在80岁圆寂,为人类留下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从中国文化看,是一种善终。而托尔斯泰当时已经82岁,垂垂老矣。出走后,仅仅过了7天就得病客死于途中的一个小车站。他的思想一直没有统一过,他的内心一直在冲突、矛盾。其善终要打一个问号。当然,他为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也十分丰富。

3、他们离家出走看起来似乎都是为寻求一种出路和解脱,他们都需要摆脱家庭的束缚。但实际上,应该完全是两回事。其中,释迦牟尼是为了超越人生的生老病死而悟道,而托尔斯泰是因为他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与生活现实的冲突,他希望做到知行合一,以及至少暂时摆脱与妻子索非亚的矛盾。但是,释迦牟尼达到了出走的目的。托尔斯泰虽然没有做到,却启迪后人面对严酷的现实继续深刻探索……

4、如果我们要求道、悟道、行道,就必须抛弃婚姻与家庭吗?迄今人类的两性关系、家庭婚姻制度,就一定与我们活在道中冲突,不利于我们获得最大的自由吗?在这方面,释迦牟尼应该有先见之明,所以他的出走同时也是出家。

5、托尔斯泰的经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向人类提出了一种巨大的挑战,他一直在寻求与妻子索菲亚的沟通,希望他们尽量取得一致。但是,他失败了。——难道人类的两性关系可以不是求道、悟道、行道的羁绊,不能够与求道和平相处,乃至是一种更深的行大道呢?

6、托尔斯泰34岁时,他娶了17岁的索菲亚,她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共同生活了48年,将近半个世纪。在他们结婚之后,他们的矛盾不断,其中包括托尔斯泰多次的外遇……

7、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精神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他对自己的生命和使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索菲亚似乎根本上他成长的步伐。在托尔斯泰晚年,索菲亚甚至嫉妒托尔斯泰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乃至托尔斯泰与其追随者的关系。也是出于无奈,托尔斯泰淡薄了与索非亚的沟通。索非亚因此对感觉则是自己为托尔斯泰付出太多,得到的回报太少,有一种强烈的不平衡感,她反对托尔斯泰捐出自己的财富。作为许多人视为婚姻、家庭、伦理导师的托尔斯泰,他自己也想努力建立一个健康的两性关系以及婚姻,但是他失败了。

8、婚姻意味着长期的、共同的生活,两性关系要发展到婚姻,双方需要满足的层次的差别不能够太大。理想的情况是大家的层次相当,能够互相激发,共同成长。如果有差异,需要层次高的一方可以帮助低的一方提高。帮助是一种通心,通心是有成本的。如果是只差一个层次,帮助比较容易成功,如果相差二个,甚至三个层次,通心的成本就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了。这个层次,可以首先理解为全人需要层次论的层次。托尔斯泰与索非亚的婚姻,从一开始,他们的需要层次就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订婚时,托尔斯泰具有伯爵的贵族身份,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坛上,已经显露头角,写出了一些有名的小说。他当时的需要满足优势,已经是自我实现占优势,而他,还保持着向上冲击的势头,走向自我超越。索非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当时还很年轻,她的需要满足优势,是在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之间徘徊。——也许正是看到了需要满足之间这类差异巨大的情况,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后,曾经回家一趟,他并没有和妻子复婚,而是将她渡到阿罗汉,再次离家……

9、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托尔斯泰继续在事业上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发表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享誉世界的名著。而索非亚在婚后的36年里,共生了13个孩子,平均两年一个。她忙于养儿育女,做托尔斯泰的秘书工作,打理家务,消耗了她的精力,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托尔斯泰也曾经为与索非亚的沟通做过许多努力,但光是沟通,哪能够弥合他们因需要层次的不同造成的鸿沟呢?在托尔斯泰下决心摈弃贵族身份,解放农奴,放弃版权、遗产等之时。但索非亚的注意力却仍然集中于得到托尔斯泰更多的关注,她反对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变革。两人的分歧终于走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10、在《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这本宝贵等书里,托尔斯泰真实地记载了他们的生活,以及他自己的心理活动。该日记的大量篇幅,几乎都是他们夫妇两错综复杂的纠缠与冲突。可以明显看出,托尔斯泰在努力改善两人的关系。在最后一年9月9日的日记里,托尔斯泰写道:“还活着。可是,实在不舒服。从早晨起,她就开始了病态的烦躁。我的身体也完全不好,很衰弱。我由衷地跟她说话,但她显然一点也听不进去。……”(《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任钧译,第22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索非亚也很痛苦,她曾经也很想与托尔斯泰说话,有主动的时候。但托尔斯泰当时却想回避。托尔斯泰也许感觉到他们无法很好地交流。在9月12日的日记里,他写道:“索非亚·安德列维娜哭泣着回去了。她老是想跟我谈话,但我都避开了。她是一个人单独回去的。我实在累得要命。晚间读书。我很惦记她。”(《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任钧译,第22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也有少数时候,托尔斯泰和她沟通比较成功,此时托尔斯泰就在日记里记载:“索非亚·安德列维娜很安静。”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冲突居多。

11、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纠缠,愈演愈烈,后来发展到索非亚深夜进入托尔斯泰的书房,偷偷寻找托尔斯泰的文件。为此,托尔斯泰10月28日日记写道:“这加强了我的憎恶和愤慨。我气喘吁吁的,数脉搏九十七次。已经不能够躺下来,我突然下了离家的最后决心。……”(《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任钧译,第273页——27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这个事件,成了托尔斯泰最后出走,后患肺炎在亚斯达勃沃车站去世的导火线。托尔斯泰在出走之后虽然很快就去世,没有留下什么成果,但他的出走的行为本身对于他自己却应该是一次重大突破,他写道:“我觉得被救出的并非列夫·托尔斯泰,而是那种虽然很轻微但却时时却昭示我的内心的存在的东西。”(《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任钧译,第27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也许我们可以理解,那是一次多少活出真我与大我的一次行为。——不管怎样,托尔斯泰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不仅是他的哪些著作,也是他真诚探索、一次次挑战自己的一生。

12、托尔斯泰在晚年主张禁欲主义。佛陀并不主张禁欲主义,但他自己在个人生活方面,没有去向两性关系和婚姻挑战,而是绕开了这个问题。他卸下,彻底放下了这样的负担,出家弘法、渡人。他也讲授夫妻之道,但却并不以自己的夫妻生活作为例证……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如果像托尔斯泰一样,和自己的妻子共同生活48年,会是什么样子?又会有什么样一个结局呢?释迦牟尼无疑也同样会给人类留下宝贵而巨大的精神遗产,但与现有的比,又会有什么差异呢?

13、在现代生活,夫妻二人的需要满足层次拉近。共同长期相对和谐生活的情况已经不是少数。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心理治疗经验,如果双方都至少在自我实现以上,情况就不错。即使分手,也是好说好散。如果差一个层次,能量高的一方,可以尽量弥补。如果差两个层次,就比较困难了。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2)

电影《最后一站》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3)

电影中的托尔斯泰形象。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4)

出走的托尔斯泰。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5)

托尔斯泰与夫人。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6)

托尔斯泰与家人。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7)

被许多人形容为“洞悉灵魂的眼睛”。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8)

印度电影《佛陀》剧照:佛陀出家六年后回家里与妻子见面。告诉他自己准备献身芸芸众生……

人类历史孤独史(人类历史上伟大的)(9)

镜头虽然短暂,但实际的情况呢?每一位热爱佛陀的人,都应该去体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