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的感悟(恻隐之心是一种情绪)

(思路来自李宗吾《厚黑学》),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恻隐之心的感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恻隐之心的感悟(恻隐之心是一种情绪)

恻隐之心的感悟

(思路来自李宗吾《厚黑学》)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是惊恐害怕的意思,恻隐之心是我们对他人的同情。比如,当我们面对面在聊天的时候,突然冲进来一个人,拿着亮晃晃的大刀,在追杀人。当时肯定是一起吃惊,进而转化为害怕,内心狂跳个不停,这就是怵惕。

因为每个人都怕死,看到刀就仿佛是要把我杀了一样,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内心狂跳个不停,所以会惊恐。

但回过头一看,发现那个人的目标不是我而是别人,顿时就把惊恐之心转接到了被追杀的人身上了,想要帮助他逃离死亡的恐惧,这就是恻隐之心。

由此可知,恻隐之心是怵惕的转接,如果没有了作为前提的怵惕,就不会产生对他人转接的恻隐之心。

再回到看见孺子快要掉进井里的时候,因为我和孺子都是人类的缘故,所以看到孺子要掉进井里的时候,我会突然一惊,感受到了对死亡的威胁,然后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但转念一想我是安全的。而面对死亡恐惧的是孺子,顿时因为和孺子是同类的缘故,于是就对孺子产生了同情之心,所以就想要去帮助他脱离危险。所以孟子会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正是因为推己及人的缘故,仁才得以发扬。

但如果我和孺子同时掉进了井里,那此时,我还会有恻隐之心吗?肯定包围我的都是惊恐了,只能先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无法顾全孺子,如果此时还能像之前一样抉择,那必是“圣人”。

所以我们为什么能生出恻隐之心,其缘由在于首先我们自己怕死,然后因为自身脱离了危险,状态平和了才会发出对他人即将发生危险的同情之心。

程朱理学讲求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追求的是严格的伦理道德,把自身的愿想、欲望给灭除了,直至做到面无表情,灭绝人性。如此内心是强大了,但缺少了对死亡的恐惧,缺乏了对人性的认识,又何来的推己及人,做到恻隐之心?自己都不怕死了,面对孺子掉入了井里,还不是理所当然?

人是有很多缺点,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正是因为我们具有了这些的特点,才会有了各种的真善美。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生而为人,我很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