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三分频频段选择(玩主动分频之前)

衔接(Articulation)是音乐上的方向或技术。它影响到乐曲里音符之间的过渡或连续性。

如果说在音乐上,衔接是一种技术。那么,在音响上,衔接就是一个高端技术,因为它是将两种或以上不同用途的喇叭所发出的声音连接在一起,并且使其过渡平顺,紧凑自然,浑然天成。

打个比方,我们需要在河两岸建立一座拱桥,一个从东岸开始建,一个从西岸开始建,到了中间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才发觉高度有误差、左右有误差、大小有误差,这桥就不能用了。

我们说搞好喇叭之间的衔接,就好像搭桥一样。

主动三分频频段选择(玩主动分频之前)(1)

被动的衔接,是通过厂家或者自制的分频器来完成:设定一个衔接频率(比如2.8KHz、3.5kHz)和分频电路(一阶、二阶),然后通过电感、电容、电阻的数值组合去调节衔接的弧度、量感、后段残余等,最后通过同样数值但不同品牌不同材料的元件去调节声音的音色。

这里要注意的是,衔接的频率一旦确定,比如设定3.5KHz,那么高音喇叭是不会在3.5KHz来一个“突变”,肯定是从某个更高的频率(比如7KHz)开始缓慢衰减;中低音喇叭也不会在3.5KHz“突变”,也是从某个更低的频率开始缓慢衰减的。

但这个“更高”或“更低”的频率,通常来说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数值,因为用料元件的不一样。而这个,就是最终得到不同细节与音色的最重要的原因。

被动分频器的设计,既需要专业的电路知识,又需要对各种电气元件的认知,当然还少不了对音乐的理解,因此就有这样一句话:分频器是音箱的灵魂。这句话在家用音响当中是真理,但汽车音响,音箱在哪里?也因此,很多朋友会觉得在车上,需要重新调整分频器,以达到更好的衔接,这个想法也是对的。

主动分频地衔接,跟被动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主动是对信号的分配,分配完了之后由功放放大;而被动则是对已放大的能量的分配。这句话很重要,但却经常被人忽视。

曾经有不少人去去讨论主动分频的高音和中音衔接,应该采取哪种分频与斜率组合,是5K 1.2K好,还是5K 5K好,还是3.5K 3.5K好。

问题是,我们在主机上进行分频后,比如5K 1.2K,同样的输出电平,同样是-6dB的斜率,那么分频点就一定是在2.5KHz吗?当然不是!

因为这只是信号的分频,信号还要经过功放的放大啊!哦,那么把功放的所有设定定为一致,这样分频点就一定在2.5KHz了吧?也不是!

因为高音喇叭和中低音喇叭的灵敏度不一致,它们对于同样的功率,发出的声压是不一致的!而因为人耳的掩蔽效应,当两只喇叭在某频段的声压差超过一定的数值后,人耳是无法听到能量弱的那只喇叭发出的声音的。此时,就不是“衔接”,而是“覆盖”了。

也因此,主动分频,是没有“中心频率”这一个概念的,它只有高音或者低音的滚降起始频率和斜率,分频后的信号经过放大后,在耳朵,或者说在人的脑子里形成最终的“分频点”。

换句话说,“主动分频”的“主动”,也可以理解为“人的主动”,那些拿着测试仪器在车上玩主动分频的,基本可以称得上是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以上,如果理解不了,那么最好不要去碰主动分频,烧喇叭烧器材是小事,把自己的耳朵搞坏,甚至是整个对声音的认识和判断产生怀疑就得不偿失了。

这也是很多朋友兴致勃勃投入到主动大军,一段时间后认输投降玩回被动分频的原因。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分频,其实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不过很多人把“衔接”看得太简单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