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

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里,也有这么一段话:“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师曰:‘游山玩水去。’ ”一个人剖析自我的第一步,可以从赏玩山水开始。

自古以来,山与水都不仅仅是一处物理存在的空间,更是一处精神安放之所。

游山玩水,回归自然,发掘天性。山水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默契,也激发着渺小个体对万物生灵的感悟。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

▲《游春图》(局部)隋 展子虔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文人喜欢将人的品格、胸怀、志趣与山水景物联系起来。人们登山则寄情于山,观水则感悟于水。

魏晋南北朝,名士因追求自然本性而亲山近水。竹林七贤均热衷于隐逸神游,阮籍更喜欢在山中长啸。站在山巅对群山高喊,让喉咙发出的鸣啸与周遭山石丛林发出的声音融为一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2)

▲《楚山秋霁图》(局部)明 蓝瑛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而东晋王羲之则选择于三月三暮春时节与山水相聚。那时,微风清盈,春和景明。正好与一众好友约在兰亭碰头。

兰溪潺潺,酒杯浮沉。坐在溪水旁,吟诗饮酒,谈笑风生。有人聊到自己想要实现的理想抱负,也有人认为做感兴趣的事,随心所欲生活便好。

尽管志趣千差万别,但在山林和溪水的环绕下,席间每个人都“怏然自足”。

除了众人脾气秉性上的平和,山与水又何尝不给这场雅集提供了一种坦诚、开阔、包容的氛围?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3)

▲《惠山煮泉图轴》局部明 钱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们游山玩水后再挥毫泼墨,将自己所经历的山水记录在画卷中。

山水,先是构成一种真实的体验。这种体验被吸收,进而又转化为一种记忆被投注到纸面。再然后,人们“观画重游”,看画怀景,由画入山。这在古代被称为“卧游”。

“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古时“卧游”山水的风靡,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审美意境的飞升。

南宋名画《潇湘卧游图》即是“卧游”的代表。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4)

▲《潇湘卧游图卷》(局部)南宋 李氏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幽谷深涧、飞瀑流泉、枕石听松……山水是非常朴实的构成,但却可以雄浑壮美、广阔浩渺。

《诗经·国风·泉水》里写:“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驾着马车去旅行,我的忧愁便就此化开了。

去游山玩水,忧愁便渐渐消解。人类对山水的依赖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当我们置身其中,便总能获得某种松弛、安宁的精神享受。这可能是自远古时代起,就遗留在我们身体内的本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5)

▲《云山图》(局部)南宋 米友仁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亲山近水。

山水从来都不仅仅是山水,似乎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返璞归真,也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精神徜徉地的向往与追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观复博物馆以「山水」为主题推出——「观山复水香插」。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6)

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金碧山水画……

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宛如一首首无声的诗,于笔墨间诠释着古老东方艺术的哲思。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7)

▲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此「观山复水香插」将山水画“绘制”于陶瓷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8)

山峦叠嶂。大小山峰均为手工制作,手工上色。山尖为石青,山脚为赭褐,其余山峰点缀以石绿。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9)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0)

整件香插呈现出山水清旷平远的构图,令人感到安宁恬静。

点燃线香,更似山间雾霭,变幻无穷。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1)

在若有若无的淡烟缭绕中,质朴陶瓷“犹抱琵琶半遮面”俨然一幅立体的中国青绿山水画卷。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2)

目前,此观山复水香插有「月岩」「瑞石」两款配色。均附送沉香型线香一筒。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3)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4)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且放白鹿青崖间)(15)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