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邮递员的真实生活(从外地打工者到山间邮递员)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周兰/文图
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支脉的苍峪山中,全乡面积20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211个自然村的1.3万多人口散居在大山的各个角落。由于山区位置偏僻,发展缓慢,邮路至今仍是连接大山内外的重要通道。
狮豹头乡邮政所投递员闫见海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自从2003年来到这,一干就是17年。从山里走进大城市,又从大城市回到大山里,来回的转念,只因家乡是牵挂。
10月9日是世界邮政日,近日,记者来到狮豹头乡,跟随闫见海走进大山里,听他讲诉大山里的故事。
边分拣报刊边看新闻,沿途说给村民听
2003年,闫见海从南方回到家乡,穿上一身制服成了一名步班乡村邮递员。负责3个乡208平方公里的投递工作,17年间步行数十万公里。
早上6点半,是闫见海每班出发的时间,从家到他工作的狮豹头乡邮政支局,有20公里的山路。
在狮豹头乡邮政支局的一间大屋子里,报刊、信件的分拣对闫见海来说轻车熟路。“分拣报刊的同时,我就把报纸翻看完了,路上遇到村民会问我,‘今天有啥新闻’,我就说给他们听。”闫见海笑着,将报刊分装进一个褡裢样的邮包里,斜挎在肩上。
这几年,网络通信发达,信件少了,快递包裹却多了。因此,他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他每天走的这条邮路,直线距离97公里。早上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穿岭越涧,山上山下地跑,送完所有的信函、包裹和报刊,再返程回到家,已经是次日傍晚了。所以,他通常每周一、三、五早晨出班离开邮局,二、四、六晚上才能回来。
明代建筑中,坐着现代网购姑娘
记者随闫见海走进正面村,黛瓦青墙石板路,一座座古朴的房屋错落有致,镶嵌其中。
不知不觉走进一户人家,栅栏式的门用小铁钩挂着,轻轻一拨就打开了。闫见海告诉记者,这是明代时期的房子。
一缕阳光照进二楼没有窗户的小屋,闫见海走进院子,大声冲着小屋吆喝,又用手“哐哐”地拍打着木栅栏门,没有回应。他弯腰捡了一颗小石子,瞄准石屋门口的一个破洗脸盆扔了过去。只听“当啷”一声,坐在二楼电脑前的女子才缓缓走出来,看见是闫见海来了,她笑了。
闫见海介绍,这是一户独特的人家,因为遗传基因,母女三人都是重度耳聋,听不见。徐女士为小女儿,本来好好的,高中毕业后听力也逐渐下降了。一家除了男主人,其他人闭门不出,几乎与世隔绝。好在有了网络,徐女士隔三岔五从网上买些生活用品。徐女士告诉记者,网购的钱都是她平时在网上做一些兼职赚的,还能攒下来一部分。
“有时候,一些慢件包裹寄到了乡邮政支局,需要她拿着包裹通知单跑几十公里路去取。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会替她先把东西领下,再送过来。这一家人明白这一切,也都很感激。”闫见海表示。
疫情期间他照常工作,帮村民捎带防护用品
“老闫来了”,进山的一路上,不断能听到乡亲们的问候,闫见海都一一回应,这在他看来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骑着车子不看路,来回看什么呢,可得注意安全啊。”迎面过来一位村民骑着三轮车,注意力却在路的一旁,闫见海见状上前提醒,村民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跟他招了招手,脚下一使劲,蹬着三轮车走远了。
“这户村民也姓闫,今年70多岁,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会寄一些东西回来,都是我给他送的。”继续上山,脚步停留在一座用砖石垒起来的房屋前,一听是闫见海的声音,村民急忙从屋子里走出来,邀请我们到屋子里坐坐。
外观简陋的屋子中整齐地陈列着雕刻品和书法作品,闫见海表示,闫先生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自学书法和雕刻,屋子中的这些都是闫先生自己的创作,有时候毛笔墨水等一些工具需要买,闫见海都会帮他捎回来。
“不管啥天气,他都会准时把快递送到家,周围的邻居也都对他赞不绝口。”闫先生表示。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闫见海依旧奔走在工作岗位,经常帮村民捎一些口罩等防护用品回来。
讲起山里的故事,他滔滔不绝,没想过换工作
“我是从大山走出来的,心里的挂念都在这里。”闫见海坦言。
在他之前,曾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穿上邮递员的制服,但衣服还没捂热乎,就干不下去了。
“之前这里送快件基本是靠步行的,那个时候深山区公路还不通,有些地方只能步行。”闫见海称,哪些来了又走了的人,最短干了三个月,也有干半年、一年的,“很多人受不了这份苦,陆陆续续地走了。”
17年来有没有想过离开这里,找一份轻松的工作?闫见海摇摇头,笑了,“每个工作有每个工作的好处,山区也需要人,需要我们去建设,去维护,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做。”他坦言,狮豹头乡邮政支局现在只剩下两个人坚持下来,有几个做老板的同学曾找过他,劝他去公司,工资待遇很客观,都被他婉言拒绝。“以前教我的老师见了我,不断叮嘱我,‘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干好、干下去’,我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一路边走边聊,对于山里的一切,闫见海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这条路以前很窄,近几年才修宽的”“山里的孩子很争气,每年都有录取通知书邮到这里”“这家离跑马岭景区不远,开了个农家院,比以前生活条件好多了”......
有人叫他鸿雁,有人称他是村民的跟踪器,但他更像是山里的讲述者,心系家乡,眼观变化,把山里的蜕变讲给外面的人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豫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