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厦门哪座城市好(泉州和厦门的前世今生)

泉州哪里比厦门差了?

历史:

泉州历史非常悠久,说来可谓话长: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西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三国时期,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隋开皇九年(589),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唐嗣圣元年(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

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大中十一年(857),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明洪武二年(1369),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泉州为起点。

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于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

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卷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

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

泉州厦门哪座城市好(泉州和厦门的前世今生)(1)

历史上厦门曾长期隶属于泉州管辖。

众所周知,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宋时泉州的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

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

相比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

今天的厦门市由本岛厦门本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泉州是 11015平方公里)。

文化: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201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泉州以88.92分的最高分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此外,尚有妈祖(天后)、关公、土地公、财神爷等民间信仰。

佛教的大开元寺、承天寺等自不必多说。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

泉州厦门哪座城市好(泉州和厦门的前世今生)(2)

厦门的文化没有太多的历史底蕴。除了南普陀寺,似乎也就没有太多的宗教代表了。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只有在1979年“春天的故事”后,才创造出辉煌的篇章。

人口:

泉州市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865万人。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948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60%;旅居香港同胞70多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多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根据1926年台湾地区人口调查数据,台湾汉族同胞中约44.8%祖籍属泉州府。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台湾地名与泉州相同的达180多处。

厦门市2017年常住人口401万人,全市户籍人口231.03万人。

经济:

泉州于2018年摘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二十连冠,贡献了福建省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创造了“泉州模式”。

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也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为7.79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5000亿元,2017年达7548.01亿元,连续19年保持全省第一。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世界石雕之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泉州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获批国家“金改区”“民综改革试点”。

泉州厦门哪座城市好(泉州和厦门的前世今生)(3)

厦门市于1980年10月7日获批设立经济特区,先后获批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新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已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结论:

泉州在历史、文化、宗教、人口、经济、企业数量、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GDP等诸多方面都明显领先于厦门,而在旅游、大学教育、医疗、科技创新方面,小距离落后于厦门;而厦门更多的优势则来自于正治与正策倾斜与扶持,也就是当年那个老人划下的那个“圈”,改变了泉州和厦门的格局,也成了今天泉州人的尴尬。

(李太云,2019.5.4于中约堂)

欢迎转发,让我们一起期待泉州变得更美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