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大皆空到底是什么(师傅什么是四大皆空)
三界之中纷扰,
只为天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
无去无来不生灭。
—— 拾得
一心:师傅,“三界”是什么?
会神:佛教所说的“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一切众生都没有摆脱“六道轮回”。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色界,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虽无欲,却仍有形,有相,有物质的世界,即色界。“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无色界没有物质现象,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海”。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吴大恺 禅意雪景山水画
一意:师傅,什么是“六道轮回”?
会神:“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魔)、饿鬼道、地狱道(化生)。
一意:师傅,什么是“五蕴皆空”?
会神:佛教讲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属于物质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属于精神界。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1、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五根五境(内色和外色)。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五境:色、声、香、味、触境。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2、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吴大恺 禅意雪景山水画
3、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4、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5、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吴大恺 禅意雪景山水画
一意:什么是“四大皆空”?
会神: “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色蕴)。而已四大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不论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好,佛教所讲四大(地、水、火、风)也好,都是指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四大”属于物质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吴大恺 禅意雪景山水画
小乘佛教讲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成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大乘佛教的“四大”不指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四大”便是色蕴。同时,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
佛教不是唯物论者,是唯识论者。
吴大恺 禅意雪景山水画
一心:师傅,怎样理解“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禅理?
会神:一念不生处即为佛的境界。一念不生,就是不生起一个妄想的念头。“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是指原本自性不生不灭,不住有无,亦无来去。
你难道没有看到,三界之中的众生忙忙碌碌,勤劳辛苦的做事,只是为了明天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没有结束的时候。如果放下这些世间尘俗烦恼,不让生起一个妄想念头。心会恢复到本来的清净状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假象限制,了知妙明真心是本来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的。
吴大恺 禅意雪景山水画
一心:佛家讲“空”,凡人却拘泥于“实”。
一意: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命不断的轮回,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应放下世俗烦恼,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寻找三千世界的永恒存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