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取糖制作方法(糖水任你品带你种甘蔗)
吴少玉在2013年回老家过年时,父亲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取出焦黄的几个小方块,吴少玉接过来,正要塞进嘴里一解嘴馋时,父亲却叹了一囗气说:“人老了,锅旧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了。”
望着父亲苍老忧伤而失落的侧脸,泪水在她眼里打转着,以前每年过年回家,都可以吃到父亲制作的儋州土糖,这是祖 传下来的手艺。
父亲的这番话,吴少玉放下了在上海年入百万的事业,回到家乡制土糖。
难道儋州古法制糖就这样没落了吗?
儋州的土糖有着600多年历史,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为贡品,闻着有新鲜甘蔗的清香,品着有清甜醇厚的味感,这是工业化制糖无法比拟的。可是土法制糖人工成本高,产量少,除了农家自给自足外,就很少有人做了。
没有土糖的日子,就是没有了家乡味,年少时候时家境贫寒,粗茶淡饭里,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块土塘,在白粥里放上一块土糖,对于吴少玉来说,简直是生活里的甘甜。
土糖对于她来说不仅是家乡的特产,更她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吴少玉跟丈夫说,为了以后还能有土糖吃,她想回家乡做土糖想法。
吴少玉自己都觉得这只是一个想法,她和丈夫在上海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假牙加工厂,年收入就有上百万,有车有房,怎么可能回家乡做土糖呢?
没想丈夫竟然答应说:“土糖对你来说是这么重要,为何不回来创业呢?不管你想做什么,我都会陪在你身边”
有了丈夫的支持,吴少玉过完年后就做市场调查,跑了国内能生产土糖的地方,发现有的地方的土塘竟然能卖到80多元一斤,而本地儋州土糖,质量上乘,却只有在当地菜市里有零星的摆卖,也就6、7块钱一斤,买土糖的人也是本地人才购买。
同是土糖,相差悬殊,是什么原因呢?吴少玉带着这些问题不断地寻找的答案,她也想有朝一日儋州土糖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2013年的8月份,吴少玉和丈夫在家乡建立了土糖作坊,一共四名员工,就是吴少玉夫妻和她的父母。
土糖作坊就是建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牛拉榨汁、土灶、大铁锅,露天的作坊。
村里有人背后指指点点说:“吴家女儿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学兰村,准备做糖”。
在学兰村,吴少玉是第 一个走出家乡的大学生,村里大多数人家不希望将钱花在未来要嫁人的女孩身上,而当吴家砸锅卖铁都要送她上大学时,村里人便是看热闹,如今对吴少玉回来土法制糖创业更是冷嘲热讽。
吴少玉心里明白,当时制糖并不赚钱,也不计较别人说什么,她说:“我回村的时候,土法制糖已经非常萧条,村里只剩两个‘糖寮’,做糖的人家,能有上万的收入就挺不错,多数只有几千块,毕竟一条糖才6、7块钱。也正是收入不高,越来越多的人就对制糖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吴少玉家的土糖作坊采用古法制糖是纯手工制作,有十八道工序,这些工序全部是四个人完成,可想而知有多辛苦。
制糖使用的是甘蔗就地取材,当天收当天榨制。
这种儋州甘蔗节短、含糖量高、纤维粗、口感硬,制出来的土糖不夹杂任何添加剂,纯蔗糖。
经过反复试验,在2014年初,第 一批土糖终于制作成功。出乎预料的是吴少玉没有着急卖土糖,反而是做了一件当时看起来是亏钱的事情:将生产出来的土糖全部送给亲朋好友。
朋友们品尝土糖后都赞不绝口,让她信心倍增的是,大多数朋友都对她家的土糖评价是:口感好、品质佳、有甘蔗清香、糖味很足。
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知道的人多了起来,还有不少经销商也找到她要进货。
吴少玉送糖时是这么想的:要通过送糖了解不同人群对土糖的评价,好做下一步的产品改进,没想到这一下子就有了生意订单。
一创业就迎来了开门 红,可是正当她沉浸在喜悦中时,却迎来了当头一棒。
2015年1月份的一天,她接到了一位经销商的电话,电话里经销商说:从你们那进土糖全部发霉了。
听到“土糖全部发霉”,吴少玉放下电话之后也急了,十万火急赶去找经销商,一查原因才发现:原来,由于近日受梅雨天气的影响,连续下了好多天的雨,田里甘蔗没有得到充分的光照,在制成糖块之后水份增多,又着急出货,糖块就出现了霉变。
吴少玉没有过多解释,把市面上所有霉变的土糖全部召回,这一下子损失了20多万元,刚刚有起色的生意,就这样一下子又亏空了!
做生意就得有诚信,这次吴少玉及时处理、态度诚恳,获得了客户的好口碑。经销商非但没有中断与其合作,反而还增加了销售量。
土糖霉变的事情发生后,吴少玉吸取教训,每一批货都认真地检查,确认货物达标了才出货。
吴少玉在狠抓质量关的同时,还集思广议,不但把土糖分包成各份量的规格,还采用奇特可爱造型包装,其中大家称为“牛粪糖”的一品种就更是别具一格、形状怪异。
她除了在土糖的分装量和外形包装上下功夫外,还陆续开发了土糖块条、土糖粉、土糖浆等10多个品种。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一切慢慢走上正轨的时候,2016年8月18日,洪灾“电母”袭来,洪水淹没土糖厂,只看到房顶,厂里炉子被冲垮、制糖设备冲毁,到处是坑坑洼洼的积水,一片狼藉。两年的付出全部付之东流,眼看年关将至,一家人剩下的钱不到1200元。
制糖厂变成了废墟,吴少玉这对小夫妻基本崩溃了。
父亲安慰说:“厂子没了,但我们的手艺还在,我们可以重来!”
正是有父亲的鼓励,吴少玉和丈夫决定把上海的房子处置了,把筹得的200多万元重新建厂,厂房是按新的标准重新升级。
在2015年,黑糖有了国家行业标准,之前煮糖用的设备都是土锅和土灶,甚至还是露天的,但是要想发展长远,就得有标准的厂房和生产线。
“要建就建符合标准化的土糖制造工厂”这想法是一位好心的朋友提醒她才下定决心这么做的。
这位朋友说:“你们生产的古法制糖虽说是纯手工制作,但包装简单,48元一斤,卖价不低,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三无产品’”。
这话比较耿直,换是其他人听了不以为然,然而,吴少玉是较真、爱学习的人,她认为,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存在问题就想办法改进。
2017年,吴少玉重建升级后的土糖厂,规模也由小作坊变成了大型工厂,员工不断增加,土糖的样式与规格更加人性化。
新工厂建好后,生产的土糖产量大有提升,但销量却还是不见长,吴少玉只好带着土糖走进全国各地的食品展销会。
她去和别人说古法制糖,可展会上的人根本不知道古法制糖,她就一遍一遍解说,说得口干舌燥,土糖依然卖不出去,只赚吆喝不赚钱。
大半年之后吴少玉不得不改变了销售策略,她想既然大家都不了解古法制糖,那我就这样先让人了解古法制糖是怎么样制糖的。
要让人了解古法制糖,首先得要人多的地方去宣传,她想到了家乡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然后在旅游景点的旁边建立了古法制糖体验馆,体验馆摆上了土糖制品,顾客可以免费品尝,愿意参加体验土糖工厂的,吴少玉不厌其烦地带着顾客往工厂里参观,顾客参观土糖工厂才明白:
甘蔗是经过碾压、榨汁、熬煮等等过程,才会成为土糖;一般要16斤甘蔗才能制出1斤糖,大概需要16到18根甘蔗;土塘与一般的工业制糖手工技艺有什么区别。
只有顾客在参观土糖工厂、品尝土糖制品之后,明白了这些土糖是物有所值的,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的“三无产品”,才会愿意购买。
更有意思的是,吴少玉还让顾客体验种植甘蔗和收割甘蔗。春季时她都会带顾客来到自己的甘蔗种植基地,手把手教顾客种下甘蔗。
到了秋冬收获的季节,这些顾客就会再次前来收割自己种植的甘蔗。顾客身心愉快的
参与种植,满怀期待的收获,给她带来更多的循环收益。
对本地市场的开发,吴少玉也别具匠心:儋州本地人在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上送上一些的土塘,吴少玉就把土糖制成了吉利的数字、喜庆的图案,这不但寓意十分美好,也给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宣传之后,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在6万到8万之间,在周末和节假日做促销活动,销售额达到15万元。
吴少玉还把土糖放上网上销售,以直播卖货的形式,发放了一些超低价福利,瞬间就被抢 购一空。以前两个小时14万元左右销售额,促销后两个小时竟然卖到了50多万元销售额。
在不断地获得高销量的同时,为保证土糖的质量,吴少玉自己就种植了800亩地甘蔗,对周边农户的甘蔗也承诺随时都收购,并且比糖厂的收购价钱还要每吨高出20元。
以前农户都要等着糖厂来收购甘蔗,还要排队等候,现在把甘蔗卖给吴少玉既不用排队,还能比糖厂多挣钱,这是实实在在的方便实惠。
小结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不经过一番艰苦奋斗,不经过惨败欲哭无泪都不是事儿!
创业对于吴少玉来说,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背后始终有支持他的丈夫和父母亲,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她坚持不懈往前走。
吴少玉创业把寻常土糖做成大产业,既留住传统文化,又能把传统产品走向全国,还能带动当地制糖业,增加乡亲们的收入。她创业能成功是因为她不断地反思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把存在的问题认认真真地解决。
在选择回乡制土糖时,吴少玉心中明白,土糖能有“东方巧克力”的美誉,就一定会有巧克力的值价,而让土糖走向出农家靠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更是独到的创业眼光和坚毅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