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有感(再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这句评价魏徵的这段话,众人皆知,但我想说的是,当你用心去读去鉴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以史实为参照,可以让人变的的更成熟,更强大,因为透过历史人物的伟大或悲壮,卑微或自私,你能觉悟到人性的各个面。善良也会夹杂自私,而恶人又或许有那么善的一面。今天我准备重读《明朝那些事》,并且将精彩片段和有感同步于头条,以致敬当年明月!

一、朱重八如何蜕变成朱元璋

朱重八三代贫农,以给地主种地苟活,顺势又碰上了元末乱世,最后家人全部饿死,为求生存而去当和尚,实际上是寺庙的杂役,又因寺庙物资匮乏讨了三年饭,这期间他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又不屈于命运而选择卑微的活下去,主宰他的也只有人的求生欲。但他在寺庙的思考以及在讨饭路上的经历,恰恰给了他不一样的历练,成功或许是偶然的,但大多时候是必然的,因为每一个细节和经历都会影响人的思路和决断,这就是朱重八不一样的地方,很难说他的这种坚强和认知能力是先天而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总之,和大多历史伟人一样,苦逼的童年加上苦难深重的遭遇,对一个没有学历的朱重八而言,现实社会就是他最好的老师。他有凡人的犹豫和谨慎,面对官兵所逼是逃是反,实际上他和其他起义的人一样,只是选择一个有活下去几率大的方向而已。

义无反顾走上反途,但他并不盲目,他投靠郭子兴却最终不屑为伍,马姑娘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如果没有她的斡旋和相救,也许朱元璋就不会载入史册了,还有他在军中善于管理和交际,有汤和这个苦难中拉他一把的朋友。他把自己努力建立的七百人队伍只留了24个人,剩下的都给了岳父郭子兴,他自成一派后,打了胜仗,笼络军士后,没有说以后跟着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是强调敌人为何会兵多而敗,因为缺乏纪律。看到这里,他的个人魅力已经显现出来了,而且是非常耀眼,一个长的并不帅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所做所为去影响众多的人跟随,我想也就只有思想了,我们的伟人毛泽东能够带领农民建国成功,也是思想决定的。有时我在想,毛泽东老人家熟读二十四史,他肯定不是像普通人一样去读的,更多的应该是像当年明月般的边读边思考,成长于此,成功于此,所以我们后辈的学习实际上能够更偏多于思考,才会有总结,才会有火花,甚而才会有收获。

朱重八改名朱元璋,意为“诛元璋”,就是粉碎元朝的一个利器,也许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只是他雄起的第一步。当然有一个吉利的名字远远不够,成大事成天下事人才才是最大的竞争力,这是古今以来亘古不变的道理。你看,冯胜来了,李善长来了,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也都来了,心胸狭隘非农民出身的岳父郭子兴不具才干,为帅后因仇敌逃跑抑郁而亡。至此,又经军队磨练约十年的朱元璋,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后生才真正登上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前五章看来,朱元璋善舍而不贪,存善而以义当先,故能得人心,自成一系。当然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碰上流氓就得用流氓的手段,我对这点深以为然!今天先赘述到此,且听下条再续。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8部有感(再读明朝那些事有感)(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