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棋国象初出茅庐(作者张)
博塞以游——先秦两汉的塞棋格五,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飞棋国象初出茅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飞棋国象初出茅庐
博塞以游——先秦两汉的塞棋格五
作 者 张 步 华
塞棋又名格五,是和六博棋同时流行于先秦两汉的一种棋戏。关于塞棋的研究文章,虽然有一些,但不多,而且也只有文字介绍,没有如何行棋的具体图示,并且众口一词,说塞棋“已不可考”。但毕竟塞棋和六博棋一起流行了将近千年,在棋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棋戏,所以探讨一下塞棋是一种什么样的棋戏,是很有必要的。
东汉的边韶写了一篇《塞赋》。《艺文类聚•七十四巧艺部》收录了这篇《塞赋》:
“后汉边孝先塞赋曰:可以代博弈者,曰塞其次也。试习其术,以惊睡救寐,免昼寝之讥而已。然而徐核其因通之极,乃亦精妙而足美也。故书其较略,举其指归,以明博弈无以尚焉。曰: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约,其为乐也大。犹土鼓块枹,空桑之瑟,质朴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律吕极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亡乍存,像日月也。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趋隅方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则复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则塞之为义,盛矣大矣,广矣博矣。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则于地,刚柔分焉。施之于人,仁义载焉。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
这篇《塞赋》里记录了一些关于塞棋的资料,这对我们今天解开塞棋之迷,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是棋制。棋制是“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律吕极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
塞棋既然是可以“代博弈”的,当然是利用六博棋的棋盘棋子。“四道交正”、“棋有十二”、“人操厥半”、“赤白色者”,就是六博棋的棋盘和棋子(见图)。
六博棋是根据《周易》乾卦六爻创设的棋戏。如图所示,双方棋子都涂上黑漆,各有六颗,分为方形、长方形,以示区别。又有六箸,即六根竹片。从《六博棋净中四道》图示上看,棋盘上涂了阴影的部份(棋盘上是没有阴影的,我为了更好地解释六博棋的行棋,就在行棋的道上涂了阴影),“净”道有“彼”、“此”两个棋位,“中”道有“左”、“右”两个棋位,被称作“净中四道”。道里的符号“┓”和“丄”,称作“牙”。 棋子就在“牙”的位置上移动,一共十二道(见《六博棋行棋路线》)。《塞赋》中所说的“四道交正”就是“净中四道”在棋盘上交叉成十字的阴影部分。当然这是先秦时期的六博棋,到了汉朝,棋盘上表示两个牙的符号“丄”简化成一道。这样棋盘上就由原来的十二道简化成八道,加上中间的方块,一共是九道。六博棋的行棋线路,是围绕棋盘中央的方块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塞棋和六博棋一样,也是围绕棋盘中央的方块旋转的。只是塞棋“其用物也约”,比六博棋简单,行棋线路应该只有五道(见《塞棋行棋路线》)。
接下来《塞赋》又说了塞棋是如何行棋的:“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趋隅方折,礼之容也。”
“行必正直”。是说棋子的运行必须是“正”、“直”,既不能斜行,也不能横行。只能前行或者后退。
“趋隅方折”。“趋隅”,棋子朝着边线的方向行棋;“方折”, 到达边线后转向。从前面的两幅图示中,可以看出六博棋和塞棋的行棋线路都是斜行的。
但“行必正直”是棋子必须直行,“趋隅方折”是棋子必须斜行,这两种不同的行棋方法,怎么会在同时在《塞赋》中出现呢?
塞棋是“可以代博弈”的,就是说塞棋可以“代博”,也可以“代弈”。从行棋路线来看,塞棋和六博棋的行棋是一致的,因此“趋隅方折”是“代博”没有问题,但“行必正直”是不是塞棋的“代弈”呢?因为流行于先秦时期的“弈”,也是在六博棋盘上行棋的。
我在《博弈共处——先秦时期的围棋演变》这篇文章里认为:先秦时期的弈棋,是在六博棋的棋盘上行棋的,棋子就是六博棋子。下弈棋时舍枭棋不用,仅用五枚散棋(六博棋有一颗枭棋,五颗散棋)。因此博和弈是同一种棋具的两种不同的棋戏。大约到了汉初,博和弈开始分离,弈棋不再在六博棋盘上行棋,而是出现了新的棋盘。这种有了新棋盘的弈棋,演变成我们今天的围棋。而原来的博棋,终于渐渐消亡,不为后人所知了。
从《六博棋盘的弈道》图示中可以看到,六博棋盘上的阴影,将棋盘分成二十五个方格,每个方格内有一个六博棋的符号。这些符号对六博棋至关重要,因为六博棋是根据这些符号行棋的。但对弈棋来说,这些符号都一样,都只是用来表示放置棋子的区域。弈棋行棋时先列阵,双方各五枚棋子,放在棋盘的五个底格内,然后在棋盘的弈道上轮流行棋,不用投箸。当弈棋子在二十五个方格中任何一个方格时,也就是任何一个表示博棋棋道的符号上时,可以向邻近的博道符号或前行后退、或横移斜切。每一步只能移动一格,不能跳格。在行棋的过程中,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吃对方棋子。将对方的棋子全部吃光,即为胜局。
说明一下,弈棋的行棋是在博局上。博局上是没有这些阴影的,我只是为了说明弈棋是如何在博局上行棋的,才添加了这些阴影。为了方便后面的说明,我将这些阴影从博局上提取出来,用5×5的方格来表示。(见《博局弈道示意图》)
我们现在知道了塞棋“代博弈”是两种不同的“代”,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塞棋是如何“代博”、“代弈”的了。先看如何“代弈”,相对于“代博”,“代弈”比较简单。
当“代弈”棋子在五道中“行必正直”、并且每步只能行一步(格)的情况下,每一道棋子有五种行棋的可能。
一,棋子前行一步(格)。
二,棋子前面有敌子阻挡,不能前行。
三,棋子前面有敌子阻挡,但可以越过敌子。
四,棋子后退一步。
五,轮空,五枚棋子都不能移动。
这五种可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前行、可以越过敌子、又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后退呢?这就要看掷琼的结果了。
琼又是什么呢?
晋人张湛在《列子•说符》中为六博棋作注时有一段文字:“博法:二人相对而坐。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四面为眼,亦名为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
这里的“锐其头,钻刻四面为眼”就是琼,是一个两头削尖了的长方体。在这个长方体的四面刻上符号,刻上去的符号就是“采”。当一颗琼掷在局面上,总有一面朝上,然后就根据朝上一面刻的“采”决定如何行棋。
“钻刻四面为眼”的琼面上又刻了些什么呢?
唐章怀太子李贤在为《后汉书•梁冀传》作注时引用了鲍宏的《博经》和《塞经》。《博经》和《塞经》对琼面上的“采”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琼有五采。刻为一划者谓之塞,刻为两划者谓之白,刻为三划者谓之黑,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
《簺经》:“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谓之格五。”
《博经》和《博经》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文献,但由于博和塞使用的是同一种棋具,所以《博经》中的行棋术语,也可以是《塞经》的行棋术语。两经应互为补充。《博经》里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可以到《塞经》里了解对照;《塞经》里弄不明白之处,也可以到《博经》里寻找答案。
《博经》中说的很清楚,琼的四面分别刻有一划、二划、三划和一边不刻。但“琼有五采”,一个琼,只有四面,再怎么“钻刻”,也只能刻出四采,哪来的五采?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一放,先来看看“塞”、“白”、“黑”这三采是如何行棋的。
“刻为一划者谓之塞”。顾名思义,“塞”就是阻挡对方的棋子前行。根据棋子“行必正直”的规则,棋子只能前行或者后退,不能斜行,也不能横行,只要己方的棋子顶在在对方棋子的前面,对方的棋子就不能前行,就等于是“塞”住了对方行棋的通道。当然“塞”了对方的同时也“塞”了自己,因为对方的棋子同样也是顶在自己棋子的前面。实际上“塞”不是“塞”对方,是“塞”自己。因为这时候轮到己方行棋,结果掷琼得“塞”。对方的棋子顶在前面,自己的棋子无法前行,这不是“塞”自己又是什么?
“刻为两划者谓之白”。五枚棋子各行其道,不能走到旁边的道上,也就是不能绕开顶在前面的对方棋子,所以每一道的棋子迟早是要被“塞”的。如果所有的棋子都被“塞”,那么双方的棋子也就都无法动弹了。打破僵局的方法就是跳过对方顶在己方前面的棋子。当然也不是想跳就可以跳的,必须掷琼得到“白”。至于为什么只有掷琼得“白”才能跳过,我后面再讲。
“刻为三划者谓之黑”。一划“塞”棋子被“塞”,两划“白”棋子可以跳过敌子,那么三划“黑”就应该是后退一步。为什么“黑”的行棋是退,我同样下面再讲。
“一边不刻者五”。关于“一边不刻者”,有的文章写作“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有的写作“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这样的断句无法说明“一边不刻者”表示的是什么,尚若作这样的断句:“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那就可以解释“一边不刻者”是什么意思了。“一边不刻者五”表示的是“一边不刻者”这个采的名称叫作“五”。而“五”的意思是“至五即格,不得行”。所以当投琼得“一边不刻者”,就不能行棋,只能轮空。
《簺经》:“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谓之格五。”这里的“五”,就是“簺有四采”中的一采,不是投琼得到的数字五。
但为什么把不能行棋称作“五”呢?由于塞棋每一颗棋子行棋的道本身就只有五道,起始位置占据了一道,这样真正行棋的道就只有四道,“五”就走到棋盘外面了。“至五即格,不得行”,“格”是“止”的意思,因为棋子是走不到第五步的,所以就把“五”当做不能行棋的采了。不仅“代弈”是如此,“代博”也是如此,前面的《代博塞棋行棋路线》,“代博”同样也走不到第五步,所以“代博”也同样是“格五”。
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一划“塞”、两划“白”、三划“黑”以及不刻者的“五”是怎么行棋的了。但《博经》中明明白白地说“琼有五采”。而“钻刻四面为眼”的琼,怎么算也只有四采,还有一采又在哪里?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在已知的四采中,必定有一采可以有两种行棋的方法,就是说,这一采实际上是两采,行棋的时候可以任选一种。如果这样算的话,琼就是有“五采”的了。
这一可以有两种行棋方法的采,只能是“刻为一划者谓之塞”。塞棋是五枚棋子各行其道,当一枚棋子被对方“塞”住的时候,另外没被“塞”住的四枚棋子是否可以前行呢?(见《代弈塞棋一》)如果可以的话,一划就是两采,一采是“塞”,一采是行。前面说的塞棋有五种行棋的可能,而“琼有五采”,正好每一采对应每一种行棋。
“塞”并不是塞住所有的棋子,而只是对被“塞”的棋子才起作用。如果掷琼得“塞”,没被“塞”住的棋子也不能行棋的话,那么就和“一边不刻者五”(轮空)重复了。所以“塞”只对被“塞”的棋子才起作用。
请注意后面的“塞之间”。“间”通“闲”,有“空闲”、“闲置”的意思。“塞之间”的意思是说,“塞”是可以“闲置”的。“闲置”的是什么?自然是投琼这个步骤,因为“塞”本身是不会“闲置”的,“闲置”的只能是掷琼这个步骤。
弈棋的行棋本来是不用投箸的。由于博和弈是同一种棋具两种不同的棋戏,“代弈”除了保留弈棋原来“直行”的规则外,又增加了六博棋的投箸(关于箸,下面再讲)。箸又简化成琼。但琼只有四采,就将原来弈棋中保留的、不用投箸的“行”合并到“塞”里,所以“塞”这个采就有两种行棋方法,加上“白”、“黑”、“五”三采,就是《博经》中的“琼有五采”。
既有两种行棋方法,那么“塞”这个采就是可掷可不掷的了。不掷琼,以原来弈棋的“直行”规则行棋,掷琼得“塞”,以“塞”的规则行棋。因此只有“塞”这个采才有“间”,其他“白”、“黑”、“五”三采,由于只有一种行棋方法,而且必须通过掷琼才能得到,当然也就没有“间”了。但掷琼这个步骤又不可能一直“闲置”下去,因为不掷琼,就不可能得到其他的采。所以掷不掷琼,要根据棋盘上的局势来判定。
“代弈”与六博棋不同,六博棋是每一步行棋都必须投箸。而“代弈”只有在五枚棋子都被“塞”的情况下,为了能跳过敌子,才不得不投琼。而一旦跳过对方的塞棋,双方棋子的前面均无阻挡,都可以通行无阻,这时候也就不需要投琼了。其实掷琼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掷琼得三划“黑”后退一步、得无划“五”行棋轮空,反而不美。所以掷不掷琼,要看局势而定。例如在开局阶段,双方的棋子都没有被“塞”,这时候不掷琼行棋,反而更加潇洒。当然,在有棋子没被“塞”的情况下,为了能让被“塞”的棋子跳过敌子,也是可以选择掷琼的。
《博经》最后的“谓之五塞”,这里“五塞”的“五”,不是“格五”的“五”,而是塞棋的五种行棋,即“一划塞、两划白、三划黑、不刻者五、塞之间”五种塞法。
如《代弈塞棋二》图,这时候双方的棋子都被“塞”。由于是黑方先行,黑方占了一步先行之利,现在轮到白方行棋。白方全部棋子被“塞”,因此白方必须掷琼。不料白方掷琼得“五”,轮空,又轮到黑方行棋。同样黑方棋子也全部被“塞”,也必须掷琼,黑方手气好,掷琼得“白”,可以有一枚棋子跳过对方的棋子。在五枚棋子中,跳哪一枚棋子才是最佳选择呢?
塞棋是以先期到达对方的底格来决定胜负的。当然是五枚棋子全部“先抵敌境”。谁的五枚棋子全部“先抵敌境”,谁就取得这一局的胜利。
从图示上来看,黑棋1、3、4道棋子离“敌境”近,2、5道棋子离“敌境”远。我们以2、3道棋子为例,一远一近,看看跳哪一枚棋子最为有利。
黑2离“敌境”远,离白方底格还有三格,白2离黑方底格只有两格。白2比黑2快一步。但黑2跳过白2后,黑2只要再行一步,就可以到达白方底格,而白2还要再行两步。落后一步的黑2这时候反而领先一步。之所以能反而领先一步,那是因为跳过敌子比正常的行棋多行了一道,等于行了两步棋(见《代弈塞棋三》。
选黑3跳。黑3直达“敌境”,而白3却要再行三步,才能达标。这样,黑方就争取到三步的行棋。由于塞棋是以全部棋子到达对方底格来决定胜负的,这三步棋可以抵消黑方其他落后棋子的行棋步数。所以黑方选择黑3跳,是比较有利的(见《代弈塞棋四》)。
但有利必有弊。黑3跳过敌子后,轮到白方行棋。白方可以选择不掷琼,因为白3的前面已无黑棋阻挡,可以一行到底。白方在行完这一步棋后,又轮到黑方行棋。这时候的黑棋除已“抵敌境”的黑3外,其余四子均被“塞”,所以黑棋又必须再次掷琼。再次掷琼的结果就很难预料了。如果再掷得“白”,自然是锦上添花;万一掷到“黑”,就要有棋子必须退后一步。而这时候白方仍然可以不用掷琼继续前行一步。这样一进一退,黑方领先三步的优势很快消耗殆尽。当然,白方也可以选择掷琼。假如掷琼也得“白”,白2也可以如法炮制,跳过黑2,直达黑方底格。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5×5的方格仅仅是示意图。塞棋其实是在六博棋盘上行棋的。棋子放在六博棋博道的符号上,以“代弈”的规则行棋,因为弈棋也是在六博棋表示博道的符号上,以弈棋的规则行棋的。弈棋就是我们今天围棋的前身。在以后的历史变迁中,弈棋从博局中脱离出来,演变成一个有自己棋盘的独立棋戏。起先也是5×5的方格,棋子也是放在格子内,后来才渐渐地演变成我们今天的围棋(见拙作《博弈共处——先秦时期的围棋演变(上)、(下)》2016—01—06 《煮酒论史》)。
掷琼得“白”可以跳过敌子,这实际上比正常的行棋多了一格,等于是行了两步棋。当棋子在没被“塞”的情况下,掷琼得“白”是否也可以行两步棋?关于“代弈”塞棋的其他细则,都还是需要认真探讨的。
现在再来解答前面提及的问题:为什么一划是“塞”、两划是“白”、三划是“黑”、不刻者是“五”。
这里就必须要讲到六博棋的六箸了。我在《<周易>乾坤两卦的爻辞换位与六博棋的投箸之法》这篇文章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六博棋是根据《周易》乾卦六爻而创设的棋戏。行棋前必须投箸。箸就是六根细长的竹片。竹片的外皮称作“黑”,里面称作“白”。投六箸所得的白只有七种,即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白、六白和无白。投箸所得的某一白,对应乾卦六爻中的某一爻,然后根据这一爻的辞意决定如何行棋。
塞棋中的琼“钻刻四面为眼”,四面分别刻上一划、两划、三划和无划。如果用两枚琼,两枚琼投掷的结果也只有七种可能:一划、两划、三划、四划、五划、六划和无划,和投六箸的结果完全一样,因此二琼完全可以取代六箸。但塞棋“其用物也约”,只用一枚琼,这一枚琼是否可以替代六箸用来表示乾卦六爻的辞意呢?
乾卦又是分为上卦和下卦的。上、下卦又各有上、中、下三爻。假如将琼面上的一、二、三划分别表示乾卦上、下卦的上、中、下三爻,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划,对应下卦的下爻“初九:潜龙勿用”,和上卦的下爻“九四:或跃于渊,无咎”。
在六博棋中,投箸得一白,根据辞意,枭棋必须进入水中,即棋盘四角或中央的方块。进入水中的枭棋是不能移动的,因为“潜龙勿用”。投箸得四白,虽然枭棋就可以从水里跃出,回到正常行棋道上,但也只是回到当初入水的棋位。所以一白和四白,等于是棋子滞留原位,也就相当于被“塞”。塞棋中没有水,类似棋子被滞留的局面就是前面有敌子阻挡。所以“刻为一画者谓之塞”,相当于乾卦的一、四爻。
二划,对应下卦的中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和上卦的中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两爻都是好爻。“见龙在田”,棋子在道上行棋,敌子不能阻挡;“飞龙在天”,龙上了天,翻云乘雾,跳过地面上一个小小的敌子,自然不在话下。白象征天,所以表示“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的划,是“刻为两划者谓之白”。
三划,对应下卦的上爻“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和上卦的上爻“上九:亢龙有悔”。
投箸得五白,可以将枭棋竖棋,表示“飞龙在天”。当枭棋已经竖起,投箸得六白,对应上九爻“亢龙有悔”,枭棋必须恢复到平躺状态。“亢龙有悔”实际上是从天退回到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当对方在后面追得太紧,投箸得三白,可以进入道与道之间小圆圈(窟)内躲避。本来就是在地上行棋,可以前行一步,结果却行了半步,而且是钻到地底下的窟窿里。不进则退,也等于是退了一步棋。白象天,黑象地,所以“刻为三画者谓之黑”。在行棋中用来表示退后一步,是合情合理的。
“一边不刻者五”。对应六箸中的无白。由于无白,没有相对应的爻辞,无法确定如何行棋,只能轮空。而在塞棋中,“五”则是“至五即格,不得行”,也等于是轮空。
塞棋只用一枚琼,完全可以表示乾卦六爻的辞意。琼面上的一、二、三划,就是根据六博棋的六箸简化而来的。由此也可以证明,六博棋确实是根据《周易》乾卦六爻创设的棋戏,而塞棋则是简化了的六博棋,这两点应该是不用怀疑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代弈”是什么样的塞棋了。双方棋子各有五枚,棋盘分为五道。五枚棋子只能在各自的道内直行,不能斜行也不能横行。轮到行棋的一方,行棋之前可以选择是否掷琼。如果放弃掷琼,则可以选择未被塞住的棋子行棋;如果选择掷琼,则根据琼面上掷得的采行棋。以全部五枚棋子先敌到达对方底格为胜。
《博经》里所描述的内容大都与“代弈”有关,所以《博经》是“代弈”的“经”。既然《博经》是“代弈”的“经”,那么《塞经》就应该是“代博”的“经”了。
《簺经》里的四采当然也是投琼投来的的。“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塞”、 “白”,“五”我们都知道了,只有“乘”的意思还不清楚。
“乘”是坐在车子上的意思。《塞赋》中有“迭往迭来”的字句。迭,重叠,两枚或两枚以上的棋子叠在一起。这不就像棋子乘在车子上的“乘”么?所以,当投琼得到“乘”(三划),重叠在一起的棋子可以一起移动。当然,这里三划的意思已经脱离了《周易》乾卦的本来辞意,这是因为塞棋有了新的棋规,原来的辞意已经不适应新的棋规,而将琼的意义改变了的缘故。
《战国策•楚策》:“夫枭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在六博棋中,枭棋是可以“食”散棋的。当对方五枚散棋聚在同一道内时,枭棋是不能食散棋的,这就是“一枭不敌五散”。但五枚散棋聚在同一道内时,道内是放不下的,只有将五枚散棋叠起来。《儒棋格》中也有“缘行致累者”的句子。“致累者”就是将棋子叠起来的意思。可见,六博棋是有将棋子叠起来的行棋之法。《战国策•楚策》里的这条记载,也可能是指塞棋,因为早在战国时期,塞棋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儒棋格》见拙作《局分十二道——六博棋行棋之法》2015—12—12 煮酒论史)。
一划“塞”。塞的是枭棋,但可以行散棋;如果枭棋未“塞”,可行。当散棋聚在一道内的时候,可以“塞”对方的枭棋。
两划“白”、枭棋可以跳过对方的五散。
三划“乘”,可以同一道内的多枚棋子一起移动。多枚棋子一起移动的目的,是让散棋移动到对方枭棋的前面,用于“塞”对方的枭棋
不划“五”,轮空。
“代博”的塞棋比较复杂,行棋的细则恐怕今天我们是很难弄清楚的了。不过它的基本规则我们还是可以知道的。“代博”塞棋的行棋路线是“趋隅方折”,双方的十二枚棋子在同一条道上,一条道走到底,也是“格五”。只是“代博”的塞棋没有“黑(后退)”,也没有“间”。所不同的是:“代弈”塞棋是双方相对而坐,相顶而行;而“代博”塞棋虽然也是双方相对而坐,但却是相顺而行。胜负以对塞双方的六枚棋子谁先全部进入中间的方块为准。
《塞赋》里“行必正直”是“代弈”的,“趋隅方折”是“代博”的,边韶将两种不同的代法混在一起。边韶这样写也不能说错,因为塞棋本身就有两种塞法,当然要将两种塞法都写进去。只是他写的过于简略,今人不知道六博棋是怎样的一种棋戏,更不知道弈棋其实是在六博棋盘上行棋的,所以不理解《塞赋》里所说的塞棋也就在所难免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