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额终身寿险十大优势(增额终身寿险个人和家庭资产配置中必备的压舱石)

一、什么是增额终身寿险

称作资产配置压舱石的增额终身寿险,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终身寿险的一种,但它不是为了提供身故保障,而是成为一款“个人和家庭资产规划工具”。

增额的意思就是保额会增加。寿险就是保险公司因一个人死亡(或全残)而给受益人的一笔资金。终身指期限是被保险人这一辈子。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特殊的账户,分期把钱放进去,账户余额按照某个固定值终身复合增长。在你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自主领取,选择全部取出或取出一部分,剩余的钱继续在账户里增值。

增额终身寿险说白了就是保额复合增加的终身寿险。保额增长的速度因产品而异,基本是3.5%,这个数字相对重要,但是更要把注意力放在保单的初始保额和现金价值上。

二、为什么要配置增额终身寿险

增额终身寿险称作资产配置压舱石,因其稳定复合增长的优势,毕竟对资产稳健保值增值有需求的客户而言——稳定压倒一切。

配置该类寿险的主要用途在于,现金价值的逐年增长,等到现金价值大于交的保费,那就有滚雪球般的收益了,后续可通过部分退保,而取出部分或全部现金价值,能实现相对的灵活取用。

保险公司的安全系数是各类公司中较高的,而且保险产品较安全的产品就是寿险产品。

无风险理财收益逐年下降,基本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利率都是很低,几乎接近0%。而我国也必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在公开场合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负利率时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该类产品后续的现金价值都是确定的,期初交的保费也是确定的,可以计算出内部收益率IRR,主流增额终身寿的IRR能接近3.5%,和十年期国债和部分银行的大额存单的收益率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

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经降到了2.86%,利率的趋势是下行的,相对而言,增额终身寿险的收益性还是稳健和较好的。

增额终身寿险十大优势(增额终身寿险个人和家庭资产配置中必备的压舱石)(1)

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概览

在流动性上,只要现金价值超过了保费,根据具体产品的减保条款和投保人未来资金使用的安排,可以较为灵活地减保取现,用来满足投保人将来的子女教育,创业和自身养老需求。

所以在设计投保方案时,就要明确自己未来资金的使用安排,以便保险经纪人做出适合投保人需求的方案。

增额终身寿是一个资产类的保险,不是保人的,而是保钱的。让钱能够稳定且安全地增值,无税费,无折旧。很多人喜欢投资房地产,但是房产有物业费,会折旧,有的还有房产税,房价有涨有跌,相对而言,增额终身寿险更“香”。

三、增额终身寿险的11大优点

增额终身寿有11大优点,

1:锁住收益 2:杠杆功能 3:收益不错 4:保证安全 5:支取灵活

6:无需打理 7:低息贷款功能 8:身故保障 9:资产隔离 10:债务隔离。

11:支撑人生规划。

第一、锁住收益,无论未来利率下降到多少,保单承保以后,保额终身按照一个固定的数值例如3.5%复合增值,可以规避利率下行的风险。

第二、杠杆功能,因为保费可以分期支付,如果我们买5万×10年的一份保单,相当于首付5万就锁定了我们家庭50万本金终身的保额增长率。几年后市场上如果再也找不到3.5%保额复合增长的产品了,而我们每年还有一个地方可以放钱,人无我有,到时候肯定会感谢现在的这个决定的。

第三、收益不错,增额终身寿险是保额复合增长,时间越长折算的年化单利就会越高。

第四、保证安全,保险法规定了无论保险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如何,人寿保险合同的权益都要正常兑付(平时准备了很多备用金)。

增额终身寿险十大优势(增额终身寿险个人和家庭资产配置中必备的压舱石)(2)

保险公司十大安全机制

第五、支取相对灵活,缴费期过后,可根据保险条款的约定,全部或者部分取出。

第六、无需打理,增额终身寿险无需打理就保额可以自动增值,省时省心省力。

第七、低息贷款功能,保单贷款出来的钱还继续在账户里面增值。比如账户里面有100万,贷款了80万出来,账户里面不是只剩20万哦,而是还按照100万继续增值。保险公司给我们保额复合增长,相应的我们也要支付贷款利息。这样做,相当于用较低的利息盘活了资金,合同还在。

第八、储蓄险除了收益,还有身故保额赔付。

第九、资产隔离,如果发生婚姻风险可以很大程度保全我们的利益。

第十、债务隔离,寿险保单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不需要用于还债,对于企业主及其家人的生活是很大的后盾优势。

第十一、支撑人生规划,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为孩子在出生后配置增额终身寿,待孩子上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婚嫁可以取出部分现金价值,满足孩子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规划。剩下的资金还会继续复合增长。

较高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相对较高的现金价值,特有的法律属性,使得增额终身寿具备了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一些优点。

下一篇我们以实际案例为大家继续进行分享,从理性到感性的进一步认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