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1)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服饰文化的存在不可忽视。从上古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有数千年之久。

而在中华历史中,魏晋时期一直为人向往。虽然当时的社会一片混乱,政权更迭频繁,但当时思想活跃,出现许多名士,开一代“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士人们行为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他们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2)

《菜根谭》:“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当时的名士风流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就连衣裳也能显露一二。

扎巾

古代男子裹头之巾,通常用缣帛裁成方形,长宽与布幅相等,称为“幅巾”。

苏轼《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较粗的丝带编成。相传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时,仅以纶巾束首,故又称为“诸葛巾”。因其质地厚实,便于给头部保暖,多用于冬季。

《晋书·谢安传》:“著白纶巾,鹤氅裘。”

古代男子包髻的纶巾以白色为主,有洁净高雅之意。而当时的女子并不限于白色。

《邺中记》:“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锦裤褶。”

由缣帛裁成的幅巾又称为“缣巾”。缣巾比冠帽便利,故曹操用其做“时服”。

另有“角巾”,指有棱角的头巾,也称“折角巾”、“垫巾”或“林宗巾”。

东汉名士郭林宗裹巾外出,遇雨使头巾一角陷下,时人加以模仿,遂成风气。郭林宗性情高洁,不受官府征召,故角巾又被认为隐士的象征。

《晋书·王导传》:“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

除去这些临时扎系的头巾,还有事先折叠成形,用时可直接戴上,如“菱角巾”。它两端尖锐,形似菱角。

《云仙杂记·菱角巾》:“ 王邻隐西山,顶菱角巾。”

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头巾,称“乌纱巾”或“乌巾”。

一种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质地纤细,形状如蛤,称“葛巾”或“漉酒巾”。

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3)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一人散发,三人梳髻,四人扎头巾,无人戴冠。

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4)

宽衫大袖

当时社会的动乱,斗争的残酷,给时人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危险。这就使当时的贵族与文人奉行享乐主义,逃避现实。他们反对束缚,追求自由旷达,魏晋玄学兴起。而社会风尚也会在衣冠服饰上表现出来。

从记载来看,当时的文人多穿大袖宽衫,式样较为质朴。秦汉时期的袍服的袖口往往会收起来,这个袖口称“祛”。魏晋名士褒衣博带,不受祛的束缚,袖口日趋宽大

《宋书·周郎传》:“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二;一裾之长,可分为二。”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此为尚,并一直影响到南朝。

《颜氏家训》:“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

这个时期的衫子有单、夹两式,一般为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连,或不用襟带,直接敞开。其色以白色居多,崇尚高雅素洁。不仅用作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宽衫大袖可穿着在身,也可披在肩头,敞襟露胸者常有,配以丫髻或头巾。

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5)

此时的女子也受影响,常穿宽衣博带、长袖翩翩的衣服,如“杂裾垂髾”。

魏晋时期以什么裙为裳(讲堂魏晋服饰罗衣何飘摇)(6)

在衣服的下摆部位,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层层相叠,名“垂髾”,再缀以飘带。由于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又有“华带飞髾”的形容。到南北朝时,去掉了曳地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