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34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合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她们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海洋中最到璀璨夺目的珍珠,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她们是建立在东亚地区共同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基础上的民间文学中的代表作品,是儒家文化下东亚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她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研究东亚地区文化和民俗的活生生的教材。她们已经超越传说本身,而被提升到一种东亚文化符号,并影响了东亚地区甚至儒家文化传播地区人们的生活。从这四大民间传说的传播和影响上,也能清晰的勾勒出东亚地区文化总体面貌。
一、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
东亚地区的中、日、朝三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水乳交融。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被广泛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共同创造了东方文化。源自中国"牛郎织女"传说而形成的七夕文化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从汉朝开始,中国在朝鲜半岛设置了汉四郡,包括"牛郎织女"在内的中国的文化从此传播到朝鲜。到了唐代,出于对牛郎织女的爱戴,朝鲜民间也出现了七夕节,并在这一天进行乞巧、吟诗、绣花等专门的活动,朝鲜国王和贵族们也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祭拜有着"天地女孙"之称的织女星。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圣武天皇也在这天观看相扑戏,命文人赋七夕诗,在皇宫举行贵族女性参加的"乞巧奠"。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形于东汉,纪念"牛郎织女"的七夕节则从南北朝时开始盛行。也就是南北朝期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形成了七月初七为全国女性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的风俗。日本天皇会在这一天于清凉殿上摆下瓜果等供品,燃明烛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一天,清凉殿中点着九个灯火灾,摆放着七夕纪念诗文和五色彩线,举办歌、琴、棋、书、画、鞠和猜谜语等七种游戏,女人们在这天化七次妆,饮七杯茶,并手执自己亲制的"七骨花扇",并在晚上举办绣花比赛,夺冠者被誉为"巧女",形成了独特的七夕文化。
日本古代以七夕及"牛郎织女"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汉诗非常多,在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中,就收录了六篇七夕诗。这些七夕诗多以描写牛郎织女分别时的悲愁,体现着对牛郎织女的同情,流淌着哀婉的气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七夕诗》写道:"金汉星榆冷,银河月挂秋。云姿理云鬓,仙驾度横流。窈窕鸣衣玉,玲珑映彩舟。所悲明月夜,谁慰别离忧"。
与日本相比,朝鲜的汉学更加发达,文学上的成就也更高。由于地缘与中国更为接近,朝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日本更大,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传说在朝鲜的市场和受众也更广。因此,朝鲜的七夕诗中,不仅有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把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夕相会的传说也纳入其中,显得更加哀艳动人。
有着"朝鲜李白"之称的李奎报,一生就写过多首七夕诗。他的《七月七日雨》是朝鲜七夕诗的代表作,其中"龙梭生断夜机空,乌鹊桥边促仙驭。相逢才说别离苦,还道明朝有难驻"更是朝鲜七夕诗的绝唱。
日本和朝鲜的七夕诗,承袭了中国七夕诗的精华,反映了古代日本和朝鲜汲收汉文化的社会风气。但是在接收中国文化时,又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比如日本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有些不同,不是织女主动找牛郎,而是牛郎主动找的织女。这是日本古老的"访妻"风俗与中国民间传说的结合,也是日本的民族特色。
二、牛郎织女故事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自古以来,春节、寒食、端午和中秋是朝鲜的四大节日。但是魏晋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朝鲜,由此形成的"七夕节"也得到了朝鲜人民和政府的推崇和发展。
每到七夕节,朝鲜会举行乞巧、斗巧和乞文等各项活动。朝鲜民歌中传唱:"天上佳期节,人间乞巧辰"。传说中的织女能飞舞银梭,织出天上五彩斑斓的彩霞,能拥有织女那样的巧手,是每一个朝鲜女孩的梦想。这一天她们会在官府的组织下,比赛穿针引线,以率先穿完一百根针者为胜,获胜者被视为心灵手巧的代表。
儿童们在这天聚在一起"乞文"和"晒书",文人学子们在这一天结社饮酒赋诗,宫庭和官府则举办"七夕茶礼"和"七夕祭奠"等活动,并在春塘台开科举取士。这一天对于那些十年寒窗的学子来说,是一举成名,登上枝头变凤凰的关键日子,朝鲜诗人柳晚恭在他的《七月七日》中写道:"梧桐叶落槐子黄,过尽三更动一凉。会看琼林多士聚,即今秋色满春塘",说的就是朝鲜政府在昌庆宫春塘台进行七夕科举取士之事。
乞巧
古代日本把"七夕"称为"棚机",日语中的"棚机"就是织机的意思,也是为纪念"牛郎织女"这一天鹊桥相会的传说。在这一天,日本各地的人们会用茅草制成两匹草马,挂在屋檐下,好让牛郎织女骑着这两匹马去相会。
他们还喜欢在竹竿上挂上写着祝愿语句的纸幡,摆上各种瓜果和五色丝线,在院子里举行牛郎织女的星祭。日本女性还会在半夜时分,将自己的心愿写在莲叶上,投进河中,希望能顺水漂到天河之内,漂到织女身边,为自己迎来一双巧手。
三、东北亚地区各国七夕风俗的异同朝鲜和日本的七夕风俗历史悠久,它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在各自民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七夕这天,朝鲜人民喜欢在早上喝上一碗海藻炖鸡汤。这一天分床而睡的夫妻们必须要合床而睡,因为七夕这天正是万物茂盛的季节,在这天怀上的孩子,儿子将来会事业有成,女儿则一定是心灵手巧的美女。
七夕活动
朝鲜南部的女性在这一天会迎来一年一度的"中路相逢"习俗。古代朝鲜女性出门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少能够有机会回娘家看看,从而在七夕这天形成了"中路相逢"的特殊习俗。在这天,女性们会带上精心准备的食物,在娘家与婆家的中间地带与娘家的姐妹相会,她们一边吃着食物,一边问长问短,打听娘家的情况。之所以会在七夕这天举办这种一年一度的"中路相逢"习俗,是因为出嫁的女性只有这天才能与娘家的人见面,与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的情况非常类似。
日本除了有和中、朝一致的七夕乞巧习俗外,还有一种日本独有的七夕风俗,那就是这天是日本传统的"堕胎节"。因为七月之后,庄稼就快要成熟收获了,正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别大。为了保证秋收的劳动力,那些意外怀孕的女性必须在这一天堕胎。只要在七夕这天将酸浆果煮成汤让孕妇服用,就能将胎儿打掉。就是在今天,日本人仍然会在七夕将酸浆果吊在竹竿上,挂在门外,称为"酸浆祭"。
日本的"乞巧"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日本女性在七夕将针放入水盆,祭拜过牛郎织女星后,便将水盆端入房内,去观察针在盆底的形状。如果针的形状又细又长,那就是织女把"巧"赐给了这个女性;如果针看上去又粗又短,那就是没乞到巧。
牛郎织女的传说不仅是朝鲜和日本诗人创作的重要素材,还是两国重要的戏剧题材。朝鲜戏剧家徐恒锡创作的《牵牛织女》和《银河水》两部牛郎织女的姊妹篇,便是朝鲜戏剧中牛郎织女传说题材的代表。在这两部作品中,徐恒锡将传统的牛郎织女天各一方改编为两人一同飞上了天空,他们在天上共同谱写了超越时空的完美爱情。
四、 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东北亚民俗生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一些传统风俗正接受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但是七夕民俗仍然因为与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保存得比较完整。
今天的韩国,人们仍然会在七夕这天去佛寺祭拜,吃南瓜饼,晾衣裳和被褥,举行牛女星祭。农村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母亲给子女系彩线"求巧"的风俗,企盼子女能够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七夕民俗已经成为韩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2002年9月的釜山亚运会圣火会合仪式上,两名代表"牛郎"和"织女"的男女青年,分别手持采自长白山和汉拿山的圣火,在"鹊桥"相逢,并进行了隆重的合火仪式。
韩国利用这一民俗象征着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统一,表达了半岛人民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和平中求统一的美好祝愿。现在有很多韩国人向政府建议将七夕节定为韩国的情人节,让韩国的传统民俗能在现代文明的撞击下,迸发出更绚丽的火花。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东北亚地区传播的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这些中国的民间传说不但丰富了东北亚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由此形成的一些民俗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成为东北亚地区各国人民交流的活化石。
以日本为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的同源使得中日文化有着诸多的类似,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两国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相同,结合的方式相同,爱情结局相同。但在许多细节上还是有很大差异性。
在中国版的"牛郎织女"故事中,人物为牛郎、织女和一头老牛;而在日本则为犬饲和织女。这是与这个传说传入日本时,日本正处于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随着日本逐渐进入农耕社会,犬饲也逐渐变成了牛郎。在中国,织女是在王母娘娘的逼迫下,被动离开。而日本文化中,织女是主动离开的。在中国的传说中,是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划出一条银河;日本传说中的银河则是瓜果的瓜汁流出形成的。
牛郎织女神话起源于中国古人对星象的观察,神话的主角牛郎星与织女星隔着一条天河遥遥相望而不能相聚,于是人们便构想出了这则动人的神话。在它的流传过程中,它又被人为的加上了人间男女的爱情悲剧影像,丰富了它的故事情节,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叙述人间的爱情、世态的炎凉,表现人民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想与追求。"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丽故事,并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
牛郎织女传说与日本人的文化及信仰有很多吻合之处,所以在日本得到了发展。但中日文化背景与民风民俗还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历史上的日本是通过不断学习汉文化,去和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日本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融合是在本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结果。
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中国,但它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共享的文化资源与精神传统。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仍在等待着包括中、日、朝、韩在内的东北亚文化圈以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