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

宋代野史传闻,宋神宗有一次与大臣议论李白和苏轼,哪一个是千古第一才子。大臣认为李白诗歌更胜一筹,宋神宗却说:“李白虽有苏轼的才气,却无苏轼的学问。”

李白传世的作品除了990余首诗歌之外,只有2篇散文,一幅书法。不过苏轼却留下了2700余首诗词,以及大量散文、书法、绘画作品。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1)

除了在诗词上的成就之外,苏轼的另一成就高峰,就是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寒食帖》,这是他中年被贬黄州之后,写下的一幅诗帖。

该帖写在一张长34.2厘米,宽18.9厘米的信笺纸上,因为将情绪融入书法,字体排列随诗意大小起伏、错落有致,所以一直为历代书法家推崇并模仿。

《寒食帖》之所以能够成为“行草书”的绝品,除了苏轼书法本身的魅力外,也与帖中的诗文分不开。这些诗文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于寒食节产生的悲凉心情。

诗文中的悲剧美学,延续到了书法上,又以墨迹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到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是“诗书双美”的杰出之作。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寒食帖》被排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成为了天下第三的行书书法,如今珍藏于台北故宫之中。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2)

要知道这张《寒食帖》书法的魅力究竟在哪,就得先了解帖中诗文表达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苏轼到底在此帖里面写了什么,又表达了何种情绪吧?

一、《寒食帖》诗文赏析

《寒食帖》——北宋·苏轼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的大意是说:

自从我被贬到黄州之后,已经过了三年时间了。每一年我都在盼望,能够留住春神对人间的眷顾,可是春光依旧无情地流逝。

今年春季一连下了两个月的苦雨,到了寒食节,仍然像萧瑟的秋天一样寒冷。倒在床上听窗外的雨声,鼻子里闻到了海棠花的香味。胭脂色的花朵,像雪片一样跌落在泥泞里。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3)

是谁把那海棠树,暗中偷偷地背走了呢?昨夜那一场暴风雨,还真是有神力。海棠树好像一位病中的少年,待到大病痊愈之时,它已经满头白发,悄然老去了。

春天的江水暴涨,快要漫到屋子里来了。雨势越来越大,没完没了。小屋都变成了渔舟,笼罩在蒙蒙水云里。

在空荡荡的厨房里面,煮一点时令蔬菜。破破烂烂的灶膛里,烧着的是潮湿的芦苇。在这种情况下,我哪里还记得寒食节呢?见到乌鸦衔来一些纸钱,才知道这个节日的到来。

想报国,君主身在九重天;想作祭,祖坟远隔万里山。想学阮籍做“途穷之哭”,但是这样的日子过得太早,早就已经心如冷如死灰,无法重燃了。

苏轼这两首诗文,第一首的内容比较简单,写寒食节前后的天气情况,以及夜雨中海棠花落的情形。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4)

其中借“惜春”、“春去”,表达自己被贬三年,日夜渴望得到天子眷顾而不能的心情。透过“苦雨”带来的萧瑟秋意,暗示着自己心情的悲凉。

接着用海棠代表孤芳自赏的自己,以树被风雨连根拔起(闇中偷负去),暗喻自己被贬官至黄州,与泥污混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少年人,突然遭受到打击,等到病好了已经白了头。

当时苏轼正好生过一场大病,因为很久没有出门,结果被误传死讯,让时人惋惜不已。等到他病好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衰老了。

第二首诗写的是当地持续了两个月的春雨,导致江河的水位上涨,江水都快要漫到屋子里面来了。

这个时候,苏轼独自一人在家里生火做饭。厨房里空荡荡的,除了一点“寒菜”,别的什么也没有。这里的“寒菜”可能是指油菜,也有可能是指冬苋菜之类,最普通的蔬菜。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5)

因为被贬官以后,朝廷削去了苏轼的俸禄,只给予少量的生活补贴。而苏轼用这些钱还要养活一家老小,所以在黄州时他过得非常的艰难。

旧友帮苏轼在黄州郊区的山坡上置办一块田地,他在那儿盖了几间茅屋,平时自耕自食。从诗中的内容看,当时他养病的地方不在山上,而是在城南长江边的官邸临皋亭。

因为生病,苏轼在临皋亭休养,又因为涨水,让他无法回到东坡上与家人团聚。在临皋亭没有菜吃,只能吃以前囤下来的越冬寒菜。

炉灶是破破烂烂的,灶堂里面烧的不是柴,而是江边采摘的,被水打湿的芦苇。只怕菜汤还没烧熟,屋子里已经被白烟灌满了。可想而知,苏轼当时的境况有多么惨。

人在大病初愈之后,精力还没有恢复,哪里还想得起那一天是寒食节呢?直到苏轼看见乌鸦叼来了一些纸钱,他才想起是寒食节。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6)

寒食节在古代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苏轼也想效忠天子,可是天子住在九重深宫里面,他见不着啊。

寒食节的另一个节俗,是祭祀逝世的人。可是苏轼的父母与妻子的坟墓都在四川眉山,他想回去祭拜也不可能。

所以苏轼当时感觉自己已经是穷途末路了,但是他想哭也哭不出来。因为自从三年前被投进大狱时,他就有了这样的感受。现在再来哭途穷,根本提不起劲来了,这是多么的无力啊。

二、书法中暗含的人物情绪

苏轼把自己的这番感受,用精湛的书法写到了一张信纸上。开头情绪平复的时候,他的字就写得略小一点,写到“萧瑟”、”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种地方,落笔加重,字也变大了。

然后写到第二首诗,当苏轼写到“江水欲入户”,他又放大了字体,强调江水之盛;写到“坟墓在万里”,就刻意落笔变轻。通过单个字体大小的变化,制作出了一种辽远的空间感。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7)

当写到“也拟哭途穷”一句时,苏轼着重强调了“途穷”二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绝望;到了“死灰吹不起”时,字体又缩放了。

因为苏轼已经心如死灰,自然是气如游丝,所以也就不可能把字体写得方正饱满,只能写得歪歪斜斜的,去暗示读者。

整个《寒食帖》诗文的字体,一直随着苏轼情绪、心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也难怪可以媲美王羲之《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

结语

中国人现在几乎不写毛笔字了,平时大家对书法也没有什么研究。因此有时候看到前人的书法,经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些字写得东倒西歪,看上去乱七八糟的,还会成为名作?

曾经看到有人说,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上面还有似乎因为写错字的涂抹痕迹。那一团乱麻似的涂鸦,也能成为千古名作,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今看了苏轼的《寒食帖》才知道,好的书法并不一定要把字写得规矩方正,而是要像绘画一样,把感情融入到书法里面。

苏轼字帖书法作品欣赏(苏轼书法寒食帖)(8)

再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大小的字体,去打造一种近似绘画的纵深感、空间感。通过绘画技巧与书法技法的结合,以墨迹的形式传达出作者的情绪。

苏轼早年的书法,师法唐代颜真卿,但是他这幅作品之所以能成名,是在模仿前人之余,打破了传统书法字体排列呆板的方式。

因为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地调整、变化字的形状与布局,创造出了一种乱中有序,落拓不羁的行草风格,难怪《寒食帖》能天下扬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