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赵州桥的李春还造过其他桥吗(李春是赵州桥的修建者)
赵州桥是驰名中外的古桥梁,许多人都知道,赵州桥的修建者为李春。唐中书令张嘉贞所作的《赵州大石桥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李春的祖籍在隆尧。
李春,东魏末年柏仁人(今隆尧县)。他的父亲是一名石凿技术很高的石匠。李春童年时聪颖过人,乡民们闲玩划地游戏,如“走四子”、“九子围葫芦”等,谁也赢不了小李春。大家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奇才。李父看到儿子精明敏捷,便把他送到邻村的李学究家去读书,因为李家先生的名字也带有春字,所以李春就改名李通。李春在用功读书识字的同时,非常喜欢算术。有一次先生出了一道算术题:“一伙老头去赶集,半路碰上一堆梨,吃仨多仨,吃四个短俩。”意思每人吃三个还剩三个,每人吃四个就差两个,问谁能算出来?李春不假思索就回答是五个老头十八个梨,李先生因此非常惊叹李春的聪敏。
李春年岁稍长,家境渐渐衰败。于是,李春便放弃学业跟随父亲上山凿石。由于他对算术的偏爱,算起数来得心应手,所以村里人分地、盖房都少不了找他去计算。李春还根据所学知识编出了好多算题,诸如:“一块高粱红丹丹,一伙佃农围着扦,扦七垄长七垄,扦八垄短十三。”求多少个佃农?多少垄高梁?“二十个砖,二十人搬,汉子搬仨,妇女搬俩,两个孩子抬一个。”求几个汉子?几个妇女?几个孩子?“一百一十一根针,一伙妇女围着分,只许把针分均,不许折断针。”求针和妇女各多少?这些算题一直流传至今。当时父亲每次出去承揽石头活,也都由他造出预算。按他所造的预算,每项工程所备的材料都与实际不缺不少,不剩不余,恰到好处。李春心灵手巧,思路开阔,他设计的造型和做出来的石活总比别人的新颖奇特,具有超前意识和丰富的想象,人们都称他是活鲁班。从此,李春的名字越传越远。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被誉为“四通之域”的赵州,北上可通涿郡蓟县(今北京市),南下可达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至冀州,西通太行。陆路车旅络绎不绝,水运船只昼夜繁忙。发源于获鹿五峰山的洨河流经赵州城南,每逢夏季,雨水山泉顺流而下,洪涛汹涌,给两岸车辆行人带来极大不便,当地人们渴望建桥,争相捐资。
为了建桥,官府先后到赞皇、获鹿、柏仁等地勘察石质,寻找工匠。当得知名匠李春的情况后,专程邀请李春为修建大桥的总指挥,李春欣然前往。经过周密考察和对比,决定用柏仁境内的唐山、干言山的石头造桥。同时根据水陆交通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精心绘制图纸,详细计算用料,挑选能工巧匠,集思广益,使设计达到精确无误。
李春亲自上阵,严格把关使所造的石桥不仅雄伟美观,而且坚固如磐,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桥梁。修桥的那些日子,运送石料的大车小辆川流不息,往来穿梭于赵州与隆尧之间,因此,当地就有“修了赵州一座桥,吃了尧城半架山”的民谣,一直流传至今。
赵州桥的建成,反映了隋匠李春的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据唐中书令张嘉贞所作的《赵州大石桥铭》载:“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又据北京大学所编《金石汇目分编》卷三《补遗》中记录,在赵州桥下曾有一块唐山石工李通题名石,上有“开皇十(?)年”字样,证明了隆尧的李春即是赵州桥的修建者。
宋代诗人杜德源的《赵州大石桥》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拼比,雨添春水去朝东。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