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最著名的十首诗(南宋一和尚写了一首诗)
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听过这首诗,它是南宋一个著名的和尚写的,他的一生只留下这样一首诗歌,却让后人赞叹不已,它就是志南和尚,大部分人知道这首诗的时候还在七年级,因为朱自清的《春》里写出了这首诗的后两句,下列全篇让大家一睹为快。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因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而出名,无论是“杏花雨”还是“杨柳风”都有其特点,雨到春天,能够使衣服欲湿未湿,自然是好雨,况且久旱逢甘霖本就是人生一场乐事。经过长久的冬天,天气渐渐入暖,杨柳首先发芽,一股杨柳风迎面而来,没有了寒冷,只有春的气息。所以这句诗用细微的感觉写出了春的美好,怪不得被朱自清先生所喜爱!
志南和尚的生平几乎没有历史记载,只有从后人的评价中才能窥探一番。南宋诗坛最出名的当属“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最先成名,并且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留诗无数。志南只是一个普通的和尚,也许热爱诗歌,也许生活苦寂,和从前的大多数僧人一样,他的生活条件并不乐观,但从他的诗歌中却能察觉到他达观的人生态度。你看前两首诗里写道:“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作者将一个木船停泊在了充满树荫的地方,却没有停歇,他有想要去的地方,可以看出此刻他已经年老,因为他要拄着拐杖去走过大桥,桥对岸已经是春色满园,在那里他感受到了无边的春色。志南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后来宋人记载了南宋大儒朱熹对这首诗的评价:“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
“蔬笋气”一词最初来源于苏轼,意思是书卷气。这个宋代最著名的吃货,不仅把吃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很多诗论里也带着满满的美味。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结合文学史来看,苏轼反对复古的诗文,也反对那种满满的全是文人书卷气的诗歌,尽管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人,自身也做过很多诗歌实践,但在此刻,苏轼是反对这种书卷气的。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书卷气:“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自然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一个人带有书卷气,这听起来是对人的褒奖。说明这个人饱读诗书,文化气息很浓厚,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人太多,并不能够真正脱颖而出,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那些有性格的人,比如不羁的李白、旷达的东坡、悠然的陶渊明,这些人身上除了书卷气,还有自己的独特气质。脱离了书卷气,才能看到一个人身上最独特的一面。
志南没有书卷气的《绝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那是一种春风拂面,细雨沾衣的温柔,也是一种在困境中,只看到美好事物的旷达,因为心中装满了世界的美好,所以所见之物尽皆可爱。
苏轼的论断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比如叶梦得就曾在《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叶梦得明确反对这种带有士大夫酸词的书卷气,又反对僧人们的僧体诗,大概是当时的诗人们没有写出像志南那样耳目一新的《绝句》吧!
由此可知,志南的这首诗歌,如此的重要,跨越千年的历史,仍旧可以让人拿来欣赏评价。朱自清因为在《春》中引用了这首诗,所以几乎所有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了它,只是在它背后所引发的诗论,还很少为人所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