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厨师的成长纪录片(专访我在宫里做厨师总制片人马新)
作者 / 小章鱼
“宫”对于现代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不可窥探的存在,这也是古装剧集广受欢迎的原因。剧中的宫廷“御膳”更是神秘感十足,色香味俱全、小巧精致的佳肴令荧屏前的观众垂涎欲滴。
为了满足观众的“窥探”心理,由百工造办授权支持,今日头条和上乘优品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宫廷饮食文化传承探索节目《我在宫里做厨师》已于6月21日强势播出,该节目融合纪录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打破大家对宫廷饮食的刻板印象,既将宫廷饮食的考究真实呈现于观众面前,同时也聚焦膳食背后的宫廷秘事与饮食文化。
节目在播出第二期后,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000万,微头条主话题阅读量已突破5000万,其中#苏有朋魔性笑声#登上微博热搜榜,可谓是口碑热度双丰收。短短15分钟的视频体量竟能爆发出如此大的影响力和能量,《我在宫里做厨师》以全新的内容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予了“文化 ”节目与综艺模式新的思考方向。在与新剧观察记者对话的过程中,该节目的总制片人马新畅谈美食微综艺的制作模式与发展前景。
“美食 ”综艺模式
节目需承担文化传承责任
提及电视上的美食文化,也许观众们首先想到的是2004年徐峥主演的电视剧《满汉全席》,虽说电视剧有一些戏剧化的演绎成分,但徐峥饰演的张东官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人物在《我在宫里做厨师》的第二期中也有出现,并且在节里目有详尽的介绍和说明。
在娱乐内容愈发垂直细分化的今日,任何IP的衍生和孵化都需要尽可能具体化、垂直化。美食作为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其本身便拥有了大量的粉丝和受众基础,节目以第一手清宫膳食底档为基础,挖掘宫廷硬核饮食文化,也是在宫廷饮食领域做了新的尝试。
宫廷美食本身就充斥着神秘感,而每一道宫廷菜肴的背后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八珍糕、苏造肉、菊花火锅等单从名字来看便具有神秘感,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更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宫厨为观众们打造的“神秘宫廷美食之旅”也成功地与其他美食节目区别开来。“猎奇性”是宫厨的成功原因之一,而节目承载的文化传承责任更加具有特殊意义。作为艺术表现类型之一的综艺节目,其理应承担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好优良品质的社会责任,在《我在宫里做厨师》的节目制作背后,总制片人马新也试图赋予宫廷美食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从项目筹备到项目播出,《我在宫里做厨师》的节目组前后仅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如此短暂高效的制作过程也足见马新、徐洋两位制作人的丰厚经验与专业技能。马新坦言:“美食将会是一个持续的话题。”作为宫廷饮食文化节目,宫厨系列仍将延续美食的话题,甚至在未来几季将探讨国外宫廷的饮食文化。
明星沉浸式表演,纪实性与娱乐性如何共存
作为一档纪录与综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融合的节目,如何保障纪实性与娱乐性的共存,是《我在宫里做厨师》节目组首要思考的问题。
节目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带有纪录性质的美食探索,其二便是明星嘉宾的沉浸式演绎,其中第一部分是纪实性的体现,而第二部分便是娱乐性的填充,二者结合起来也便成功实现了艺术审美教育中“寓教于乐”的功能。
为了保障纪实性,宫厨中出现的历史典故与宫廷佳肴都是依托于一本名为《清宫膳食录》的第一手宫廷美食资料,在该本资料中详尽记载了清朝宫廷的美食做法及演变历史,其中第一期里提到的“八珍糕”确有历史依据可寻,并且科学证明,八珍糕制作过程的考究及食材与乾隆的长寿原因有直接关联,用马新的话说,“这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节目还请到了北京社科院满学所博士后杨原先生担任御膳寻访人,与苏有朋、惠英红、黄圣依等御膳体验嘉宾共同寻访御膳,并解读御膳的制作过程与历史背景。而在节目中制作御膳的“御厨”也都是宫廷御厨的传承人,制作过程与食材的选择都经过了百工造办的审核,以及专家顾问团的实地调查与史料背书。
为了增强节目的娱乐属性,今日头条与上乘优品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做了创新,采用明星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对历史进行最大可能的还原和复刻,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御膳制作与发明过程的真实场景。比如“苏造肉”的发明者张东官便是由于乾隆酷爱下江南,于是大臣们投其所好地举荐的江南名厨,在杨原的解读下,观众们更清晰地得知,由于张东官入宫而彻底改变了北京菜系,但这位神厨却遗憾地从未进入宫廷编制。而经过苏有朋等明星的演绎之后,这段历史故事便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加了节目本身的娱乐视觉效果。
“在与明星嘉宾商讨沉浸式演绎的时候,他们都非常认可,因为其一能够将观众完全代入情境,其二是情境化演绎更能吸引观众眼球。”虽然只是一个单集十几分钟的微综艺,但总制片人马新仍然力求内容的丰富性与丰满度,正是制作团队严谨求新的制作态度才能够呈现出如此新颖成功的优秀作品。
谈及明星嘉宾的选择标准,总制片人马新表示,其一是要与真实历史人物的设定相符,其二是有清宫古装剧的成熟演艺经历,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证强烈的“代入感”。比如乾隆这个角色,在史料的记载中他并不是一位正经严肃的君王。但苏有朋的表演并没有复刻张铁林老师,由于其饰演的乾隆更加年轻化,因此他加入了一些娱乐性强的“自嘲”趣味的成分,但“戏说”的背后也有强大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乾隆对诗作的追求、对富察皇后的深情、对养生的执念等都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
“为了兼顾历史还原与现代观众的喜好的融合,我们节目主要在台词和剪辑上下了一些功夫。”马新如是说。由于纪实性的部分很容易让观众造成审美疲劳,于是明星在演绎的部分当中会有一些“自嘲”或“现代流行语”的露出,比如乾隆会采用自白的方式嘲讽现代人对“自己”的看法。其中,“大猪蹄子”、“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都是现代影视剧中的杜撰,但这样的自嘲既能更正影视剧对观众们的误导,又让观众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在剪辑方面,《我在宫里做厨师》也会加入一些特效的现代化元素,在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这是文化类节目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制作模式。
今日头条营销闭环,微综艺的“破圈”妙计
从2019年各平台的项目布局来看,“小而精”的微综艺势头正盛。微综艺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其特质非常符合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的受众属性。短视频的崛起足以说明人们的娱乐时间愈发“碎片化”,而今日头条与西瓜视频的短视频属性正适合微综艺的制作与发行。先后已经成功推出了《在路上的幸福清单》、《别人家的公司》、《时代引力》等多个领域的微综艺节目,在内容上主打“轻”、“快”的特点,内容生产者深度挖掘社会热点与娱乐话题,以“短而精”的优质内容极大限度地迎合观众口味。
“在制作这档微综艺的时候,我们有专门考虑到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平台受众的喜好,选择美食领域,也因为美食本身也是一个全民性的关注话题。”在制片人马新看来,宫厨的创作理念是完全贴合于今日头条与西瓜视频的用户群体的,稳定的受众群已经保障了该节目的播放量与热度。
对于营销来说,“宫厨”超出预期的热度和讨论声量完全是“自来水”营销的功劳。苏有朋每日一条微博的走心推荐,从明星效应的角度为宫厨带来了不小的热度,同是众多不同领域的KOL包括明星苏芩,美食自媒体“第一美食”“《b》”“冬至雪夜”,漫画家菲李、媒体人朱学东、历史作家沅汰等人从不同角度解读节目,助力相关话题的二次传播,令讨论声量持续飙升。
具有多元化属性的今日头条在营销方面本身就易于形成闭环,“观看 话题发酵 互动”的闭环模式也能够满足微综艺的消费需求。《我在宫里做厨师》的总制片人马新从多元产品和不同人群的内容生态的维度解读该节目的营销“破圈”战略。
“从产品维度来说,公司旗下有多个产品,包含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观众不紧可以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中看到节目,在抖音中也可以参加节目挑战赛,同时在今日头条里有很多明星、KOL和达人参与话题讨论,西瓜视频众多的PGC参与的内容的共创,通过今日头条等产品,我们希望每一个精品微综艺,不只是一个栏目 而能形成真正的多元化的IP”。
拥有丰富微综艺制作经验的今日头条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关注微型化节目的制作与探索,其时长短、节奏快、话题高、观看门槛低、发酵快等特征也非常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但今日头条在制作微综艺的时候并不简单只是以娱乐受众作为首要目的,而是更希望通过节目内容宣扬正向的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性和话题性是今日头条微综艺亘古不变的思考方向。
据马新透露,今日头条即将上线一部话题访谈类微综艺《人生牌局》,其将会邀请国内话题度高的一线明星进行人生的“二次选择”,通过选择后的不同结果进行人生的取舍和思考,其中会有一些话题争议与人性的探索。
从今日头条的项目储备可以看出,短视频行业会向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微综艺也是内容升级的重要选择之一,只有优质、有价值的IP内容才能真正立足。在长综艺带来审美疲劳的关键节点上,微综艺若想迅速崛起与长综艺并驾齐驱,其必然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新的突破与创新,而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则有望在精品微综艺领域创造流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