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a系列微单相机介绍(就这样将索尼旗舰微单相机A1拆成零件)
在所有索尼推出的性能旗舰微单中,A1(Alpha 1)可谓是最成功的的一款,而相比前代的A9和A9 II,索尼宣称这款相机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平台与全新一代的内部硬件配置,甚至为了让它能同时肩负起,可同时兼顾专业级拍照与视频应用的性能旗舰机型地位,索尼还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大量优化。真的是如此吗?一拆便知!
索尼性能旗舰全画幅微单A1(Alpha 1)
凭借约5000万像素的照片输出、8k@30fps的视频输出和惊人的最高30张/秒高速连拍,索尼A1是当之无愧的性能旗舰机型,它也在最近的一次冬季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受到了众多职业体育记者的称赞。“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从其性能、功能来说,索尼A1也是融合了大量索尼微单的特性,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些与索尼A7S III、A7R IV和A9 II非常相似的亮点,如采用了最新的堆栈式CMOS全画幅影像传感器、944万像素点OLED电子取景器(EVF),以及多模式的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等。可以说,A1是索尼A7系列全画幅微单相机自2013年发布以来,结合历代索尼微单机型的成功技术应用、设计经验教训总结而来的一款高性能机型,也是许多用户心中的“理想机型”代表之一。
拆解一:外壳及饰面
A1采用熟悉的A7系列风格制造,并具有索尼在其最新型号(如A7R IV)上应用的细节设计特点。
从正面看,在对焦辅助灯旁边,我们有新的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这一设计的首次应用是在A7S III上。“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该部件的作用是可以提高相机的白平衡检测和设定准确性(主要是在人造光源环境下)。如果你想把A1改造成红外摄影使用的相机,那这个部件也是需要修改的。
由于索尼在微单相机上一直保持相同的外观设计风格,索尼就造成了各机型外观识别度较低的问题。就A1而言,除了机身前面板上的金色“α 1”和机顶驱动模式转盘旁的红色“α 1”标志外,普通用户很难通过外观看出A1和A9之间有什么不同。当然,在细节上也是有差异的,如机顶左肩的驱动模式转盘上新增的“H ”增强型高速连拍模式,以及全新的对焦模式转盘。
机身前面板上的金色“α 1”标识。
然而,除了新的拍摄模式和对焦模式转盘外,A1的机顶布局与A9 II几乎完全相同。
机顶左肩的驱动模式转盘和对焦模式转盘。
在与索尼的交流中,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延续性的设计,从操控逻辑设计的角度来说,使用延续性更高的操控布局,能大幅度降低产品自身对用户技术和熟悉程度的要求。“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况且,索尼自A7系列发布以来,就一直以职业摄影师的操控习惯和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不管是A7系列、A9系列,还是最新的这款A1,本质上都是带有“专业操控设计”的机型,无须可以在外观操控布局上进行区分。
A1与A9 II的机顶操控布局对比
虽然A1沿用了许多A系列微单相机的操控设计,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相比大刀阔斧的设计变化,索尼更喜欢在细节上进行调整。例如它的视频录制按钮标识已经从一个红点变成了一个红色圆圈,并且直接增大了该按钮的大小。“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这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它的触感很好,让它的操控体验更加突出。还有它的全向操纵杆,也变得更宽、更有质感且运行平稳。机身背部的LCD触控取景屏也使用了上下翻折设计,而没有使用A7C和A7S III的侧铰链多角度翻转屏。尽管这对视频创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从可靠性和拍照应用的角度来说,这一屏幕翻折设计的选择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是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A1的卡口内腔空间,也就是机械快门帘的框架部分,已经从原来的金属材质变成了塑料材质,这并不会给它的使用寿命带来影响(因为这部分框架几乎不与其他部件发生摩擦),但会影响到部分第三方开发的内置滤镜的安装,尤其是一些采用磁吸安装方式的内置滤镜,就无法安装在A1上使用。
使用上下翻折结构的LCD触控取景屏,以及在细节上有较大变化的机背按钮设计
拆解二:打开外壳
A1的外壳结构和组装方式与A9 II、A7R IV等大同小异。首先卸下底部的螺钉,然后卸下板和电池盖,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非常开放的底部框架。“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这个框架的功能与A7S III的很相似,除了有结构强化的作用外,重点还是一块很好的散热片,它能将机身内部的热量更高效地传导至机身外壳上,并由此散发出去,以保证相机在满负荷(如拍摄8K@30fps的视频)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打开底部外壳后,可以看到一个全金属框架
A1使用的电池型号是FZ100,与A7R IV、A7S III、A9和A9 II的完全相同。据索尼称,为了保证相机自身的重量和适应更多样的用户需求,A1没有采用与其他竞品(如佳能EOS R3、尼康Z9)相同的内置竖拍手柄设计。这确实让A1的机身重量更轻,体积和重量仅为尼康Z9的约2/3和约1/2。当然,这种设计方式是可圈可点的。
带有竖拍手柄的一体化设计,不但能扩大机身内部空间,容纳下更多的电池和结构部件,同时也可以让机身结构强度更高。“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但独立安装竖拍手柄的设计,则可以减少机身内部的结构部件,并让用户在不需要进行更长时间拍摄的时候,选择更轻量化、更小巧的机身。代价是机身与独立竖拍手柄之间的连接需要手动安装,并且机身与竖拍手柄之间的结构强度相对较低。
虽然设计理论上是如此,但索尼A1的用户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因为竖拍手柄的螺纹安装接口是与机身底部的金属框架互为一体的,其结构强度非常高。而且,从拆卸出来的机底金属框架来看,它是直接用6个螺丝与机身的金属框架连接,没有与内部电路直接相连和接触的部分,即便遭受撞击导致变形,也能很好地保护内部电路,只需维修更换这一部分即可。
拆下底部盖板和金属框架,就能看到电池舱和金属机身框架的底部结构
要拆开机身背部的盖板,首先需要打开机身的侧面盖板和相机握柄上的蒙皮。
握柄上的蒙皮很好拆卸,它主要是通过大面积的专用胶纸与机身框架和部件相连,而与外壳接缝处,则使用了防水胶。换而言之,当我们拆下这块蒙皮后,在重新安装时如不在接缝处使用防水胶的话,机身的防水性能是会受到影响的。“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揭开这块握把蒙皮之后可以看到A1的NFC电路和芯片。事实上,索尼在蒙皮与机身内部之间是有保护结构的,它实际上也是电池舱的塑料外壳。NFC电路则通过软质排线与主机电路板连接。
揭开蒙皮就能看到NFC电路及电池舱塑料外壳
机身另一侧的盖板则是相机的主要接口舱。这部分的舱盖和框架上有许多密封橡胶垫,同样也是为了保护机身和接口,增加其防尘、防水滴的性能。螺丝上也与其他外壳部分的一样,使用了防水胶。
揭开机身侧面盖板能直接看到与主机电路板相连的各种常用接口。索尼使用了密封胶垫和防水胶保护主机电路板。
拆解三:卸下主电路板
当机身侧面盖板和握柄蒙皮被打开后,只需拧下几个螺丝,就能将整个机背盖板打开。但此时你会发现,机身电路板仍然是被保护在一块很大面积的金属板下。这块金属板与主机电路板直接贴合在一起,除了起到保护作用外,还可以将电路板上的热量传导至机身背板上,增强散热效果。
这块金属板并不是所有索尼微单都具备的,我最早是在A7R II上看到过类似的设计,后来在A7S III上也有使用,但在A7 III、A7R III和A7R IV上则没有。“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基本可以认定的是,A7R II使用这一设计是因为其性能对处理电路的符合要求是非常高的,而导致了该相机的主机电路和芯片发热量较高。但在升级至新的处理电路和芯片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只是随着新平台上的视频性能和功能日益加强,发热量又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才又重新使用了这一设计。
与主机电路板贴在一起的金属板,它与机身背板之间有两片蓝色的导热硅胶,能将热量更好地传导出去。
打开金属板,拆下EVF取景器和机顶模块后,主机电路板及与之相连的各个主要部件就已一览无遗。从内部空间布局上看,A1与其他A7系列大致相同,两个存储卡插槽被焊接在主机电路板上,与金属板平齐。中间的排线实际上是多根排线组合,不但有与电池舱相连负责供电的排线,还有负责NFC信号传输的排线。HDMI接口则使用了柔性排线与主机电路板连接(过去是被焊接在电路板上的)。显然,索尼对电路和内部布局进行了调整,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并降低了维修和更换部件的难度。实际上,这也直接反映到了这次拆解上。由于大量使用模块化的设计,A1的拆解比A7系列和A9系列微单更加容易。
取EVF和机顶时,需注意背胶和隐藏的螺丝。最后打开金属板就能看到主电路与存储卡槽。
主机电路板是整台相机的核心部件,上面有包含前端处理电路、双Bionz XR影像处理器等关键电气元件。
将所有与主机电路板连接的各种模块断开连接后,主机电路板就能很轻松地拆卸下来了。在主机电路板与影像传感器之间也有一块大面积的金属板,它主要是为主机电路板上的双Bionz XR影像处理器芯片和影像传感器提供散热,这也是整机发热量最高的几个部件。“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就设计来说,这一金属板的设计和作用,与A7系列和A9系列几乎完全相同。
不过,总体比较A7系列和 A9系列进行,A1内部部件的模块化程度更高,结构也更加简洁,大多数模块都通过柔性排线巧妙地避开了高发热量的区域,这是可以让A1在长时间拍摄过程中有更加稳定的性能表现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A1在部分内部设计思路上与A7R IV是很相似的,它们都采用了很多框架支撑和模块间隙预留的做法,结果不仅让散热效果更好,还减轻了整机重量。“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不得不说,索尼针对在前几代微单相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整体轻量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做出了相当多“细微到极致”的设计改变。从更高的角度上看,A1内部结构设计和布局几乎可说是全新的一种设计思路的体现。
主电路板后挡在影像处理器和影像传感器之间的金属板,以及与电池舱和NFC相连的组合柔性排线
拆解四:拿下影像传感器模块
在完成主机电路板和金属板的拆卸后就能看到整台相机中最关键的影像传感器模块。为什么称之为模块呢?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将它作为一枚芯片来看待,而事实上这一部分是个整体,包含了支架、电子电路和影像传感器芯片。“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从最新的一份资料中可以看到,A1使用的是全新开发的堆栈式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具体型号为IMX610。但这并不会在拆下来的影像传感器模块上找到,因为这个模块几乎是无法做到“无损拆解”的。
整个影像传感器模块被安装在一个金属框架上,金属框架同时也作为金属板的固定支架使用。模块通过3个组合排线接口与主机电路板连接,所有数据和指令均通过它们进行传输。“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索尼非常巧妙地将它们置于金属板底部的豁口上,通过快装插口本身的厚度和金属框架上的压板,躲开了其与金属板的接触,而且稳定性非常高,完全不会与起到散热和屏蔽作用的金属板发生接触。这种布线方式能减缓柔性排线在高温环境中的老化速度。
摘下金属板,再断开排线接口、拧开几个螺丝,就能将整个影像传感器模块拆卸下来。
将影像传感器模块拆下后,就能看到被固定在机身金属框架上的机械快门组件。
一些值得关注的点
通过对A1的拆解,不难发现索尼在新一代微单相机上做了许多改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和布局的合理性,都通过巧妙的布线方式和更高程度的模块化设计进行了升级。而通过与曾经拆解过的A9 II和A7R IV对比,也可以发现索尼正在向更高集成度和轻量化的方向努力。如此一来,未来新发布的相机将更容易拆解和维修,但也预示着我们将越来越难通过拆解的方式去了解各个模块的内部设计。“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