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

中国人有盖章的传统,文人的说法是钤印。印章最早是用于简牍公文的封泥。在书画上钤印最早的记载始于南朝梁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府书册上用“贞”“观”子母印,开收藏印之先河。清宫内府一幅半真半假的古画《照夜白图》被乾隆盖了50个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更是被乾隆“宠幸”了170个印,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1)

《照夜白图》和《快雪时晴帖》

说起用印,就不能不说印泥,用印取信的方式,两三千年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与时俱进。

最早的封泥,才是名副其实的印泥,和我们现在的印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是一团真正的胶泥。先人为了防止机密文书内容的泄密或在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将文书制作成上下两片木牍,下牍称函,用以书信,上牍称检,用以封盖,检上有捆绳的刻沟。两片合在一起,然后用绳子把它们捆在一起,将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丸上面说的胶泥封上,用印押上印记,这是封泥。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2)

检函示意及徐州博物馆藏西汉“吕丞之印”封泥

东汉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古者尊卑共之”。进一步的解释是这样的——玺者,徙也,封物使可转佧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

东汉以后,纸张因技术改进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纸本文书与玺印代表的权力和信用美妙结合,使得用朱砂作为印泥颜料开始介入。而封泥这时并没有完全退出应用场景,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160余块印有官印文字的封泥,上面留有朱红色的印记。

中国先人用朱砂作为印泥是有渊源的,早在先秦时代,先民就有一套系统的色彩观念,并与礼制结合,用以区分尊卑。青、赤(朱)、黄、白、黑为代表的“正色”为尊,另有一系颜色被称为“间(姦)色”,则为卑。越正规的场合,越要使用正色,例如,著名的侯马盟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盟誓所书写的文书,是极为重要的外交誓词,字迹就是赤色。上好的朱砂符合最标准的红色,被古人视为正赤(朱)色。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3)

春秋时代的侯马盟书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4)

实验室标出的正赤色

朱砂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它矿物颜料,特别是其它红色颜料难以媲美的,就是化学特性稳定。天然朱砂是晶体硫化汞,储量丰富,易于加工,而中国最好的朱砂也称为辰砂,名称的由来源于产地在湘黔的辰州,沅江流域,现在贵州铜仁,湘西凤凰、保靖,重庆酉阳、秀山一带。

即使到了宋朝,当时的印泥和现在的泥印还不是一个概念。宋人在书画上用印,开始的时候通过水调朱砂,色彩的表现力和附着性都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再之后则用蜜调朱砂,依然有干燥慢,着色不牢等缺点。直到南宋及元朝,开始有油调朱砂的工艺。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5)

朱砂矿石

单从“印泥”这个名称来讲,和最早的封泥丝丝缕缕似乎有一些联系,然而从宋元的工艺上看,叫印色或者印肉也许更贴切些。倒是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确确实实是一缸鲜红的泥团。只是这团泥炮制费事,颇为贵重,有一两黄金一两泥的说法。

朱砂的加工方法首先是选择上等天然矿物,辰砂中的箭簇是最好的。朱砂矿石要磨成粉末,再进行研漂,研漂大体可以分为淘选、澄、飞、跌四个主要步骤。所谓“淘”是将研碎的原料,用水洗去泥土;“澄”指的是用乳钵研细,兑胶后澄清;“飞”则是经过澄清后浮色会上浮,需要把它吹去;“跌”是在“飞”之后,留下中色和重色,再把碗盏跌荡,留下重色。这样处理过的朱砂可以得到不同深浅的颜色,分别是头朱、二朱、三朱,和制取其它国画颜料的过程非常类似。其中三朱也称朱标(磦),略偏黃,数公斤的朱砂只能磨出一两朱磦;二朱颜色最正,称为正朱,头朱也叫粗朱,颜色偏暗。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6)

艾草和艾绒

印泥的另一种主要的成分是植物纤维,古法有用柳絮、灯心草、藕丝作为植物纤维置入印泥的,但从效果来讲都不及艾绒,所以到了现代,书画篆刻印泥中的植物纤维基本上是用艾绒。上好的艾绒能够使印泥具有相当弹拉力和韧性,不易折断,便于印泥上章。另外,好的艾绒在吸附足印泥后,能够不被拉出至印面,防止起毛而影响印文效果。艾草按照产地划分,主要有汤阴产的,谓之北艾;福建产的,谓之南艾;四明产的,谓之海艾;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产的,谓之蕲艾等等。艾草首先经过晒干、挑选,选拔其中长度达标、弹拉力强、韧性足的那部分留用。然后去皮,拉直,使其成为书画篆刻印泥中可用的艾绒。

油料是制作印泥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材料,所用油料也是各个印泥流派中区别最大的。有的是用菜油,有的使用蓖麻油,有的使用茶籽油,而有的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配。但是归根结底,都必须采用凝固点低,黏度较大的不干性油或半干性油。上好的油料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沥清,去除原油中的杂质。再用日晒法,去除油料中的水份,使其黏度上升。还要经过去色、防霉等处理。好的印油应该能够达到滴纸不晕、色浅而浓厚、随外界温度湿度变化而其自身性能变化不大的要求。

朱砂、艾草,均是中药药材,所以漳州八宝印泥诞生的机缘,就是康熙年间福建漳州魏氏“源丰药店”的魏长安,用家传的八宝药膏临时代替印色发展而来,原来的药膏可以治疗刀伤、灼伤、咬伤、皮肤溃疡,兼有退黄、拔毒、生肌的功效,原料中掺合珍珠、玛瑙、云母、赤金、麝香、信石等名重中药。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7)

丽华斋以及当代的漳州八宝印泥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8)

西泠印社的潜泉印泥由印社创始人吴隐(号潜泉)始创,是江南一派的代表,始于二十世纪初,由于精心制作,印蜕立体且色泽沉着,遮盖力强,清晰度高,被赞为“印林至宝”。而另一代表人物张鲁庵则更晚一点,鲁庵也是当地药商世家,为了研制印泥,花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把史藉中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分析,获得大量数据,去伪存真,更花重金购买大量漳州八宝印泥,分成多份标本仔细分析成分配比。最终试制出鲁庵印泥。吴氏潜泉印泥和鲁庵印泥均是西泠印社社员推崇的名品,现今杭州西泠印社印泥据说是李耘萍在作为厂长时广采众长精制而出。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9)

吴隐像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10)

张鲁庵自刻像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11)

张鲁庵制作的49号印泥 印缸里有手书的标签

常州藕丝朱砂印泥因为工序复杂,价值不菲。与其它印泥不同之处在于藕丝必采自特定荷塘中的粗壮莲藕或荷梗,抽丝过程非常复杂,制作150克的藕丝印泥,需要每天8小时工作的工人纯手工操作半个月,据说当年藕丝印泥是作为贡品而存在,不过论起来也是肇自康乾时期。

世界上最迷人的印泥(凹凸有致入水不散)(12)

近年恢复的常州藕丝印泥

北派印泥则受益于清廷内府造办处的知识产权外流,以华丽考究、不惜工本为特点,制作工艺现已失传。

梳理用印的历史不难发现,印信的功能是随着应用场景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从上古的封泥,到时下物理的公章、原子印,再到虚拟的电子印鉴、区块链,身份信用确认的功能早已去印泥久矣。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印泥的品质和审美需求相互影响直至成熟不过是近代的事,纸张花色质地的变化,艺术品尺幅的增大,对印泥颜色、质地的要求也在变化,制作印泥的所谓古法又能“古”到哪里去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