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追自己喜欢的人(帮你找到喜欢的人)

1

有好几个女生跟我聊过,谈恋爱越来越难了,越长大越不容易心动,好不容易心动了,也很难持久。

这种状态会被一部分同学归结为,失去了喜欢一个人的能力,或者没有恋爱的想法。

什么是“喜欢”?

恋爱中的“喜欢”,是比较感性,接近本能层面的。

见到一个男生就脸红心跳,更擅长脑补一点儿的,直接幻想两个人恋爱结婚……

这肯定是“喜欢”他。

按照恋爱三角形的概念,可以近似地理解成“激情”。

十种追自己喜欢的人(帮你找到喜欢的人)(1)

激情本身没有不对,但如果把喜欢等同且只等同于激情,就会有两个问题:

首先,激情往往在相处之初产生。

说得直白一点,看到长相符合自己审美的异性,或多或少都会“喜欢”。

但未经长期相处的“喜欢”,通常来得快,去得更快。

可能你们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一开始觉得某个男生长相不错,或者有个细节“戳到”了你,结果没见两次,又发现了他身上某些小缺点,“喜欢”的感觉就迅速降温了。

未经了解,非理性的“喜欢”,本身带着很大程度的幻想和自我诱惑。

换句话说,有时候我们突然不喜欢一个人,不一定是他真的哪里不好,只是和我们预设的幻想不符。

我们在对这个人失望的同时,也很容易对“喜欢一个人”这件事感到失望。

另外,“喜欢”是需要有后续的,我喜欢你,需要你同样喜欢我才行。

当心动的人无法给出回馈时,就会产生“喜欢一个人很累,很难”的感觉。

知乎有两个互为镜像的问题。

十种追自己喜欢的人(帮你找到喜欢的人)(2)

为什么男生不追女生?

为什么女生不追男生?

其实不是真的不想追,而是成年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谈个恋爱,谁都不愿意再委屈自己。

成年人的“喜欢”,不仅仅包括激情心动,也包括了相处体验,维系关系的成本,甚至现实和利益的考虑。

综合得分最高者胜。

看起来,这种“喜欢”不纯粹了,但事实上,这样筛选出来的伴侣,才更容易导向长期相处的结果。

不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喜欢一个人,而是“喜欢”的概念,本来就在不断变化。

那么,我们想要找到喜欢的人,思路也要不断变化。

2

第一,认同“喜欢”不完全等于激情四射,电光火石的“心动”,放下一见钟情才等于喜欢的执念。

有女生问过我,通过参加各种联谊活动和相亲,前后认识了十几个异性,没有一个喜欢的,怎么办?

我不排除这个女生真的运气不好,遇到十几个男人都特别差劲,和她完全不合适,但也有一种可能是,她认为的“喜欢”,就得是第一眼见面就动心,想要在一起。

达不到这个标准,她连第二面都不想见。

如果是这样,她可能已经错过了几个自己原本可能会“喜欢”的人。

有同学认为感情不能被“培养”,但换个思路,很多我们会欣赏和心动的品质,也不是一两次见面就能看出来的。

它需要时间去“发现”。

举个例子,除过极端情况,“人品”和“善良”,就不太容易在短时间内被看到——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内在品质,都是这样的。

真正善良,聪明,上进,有责任感的人,不会在第一次见面,就夸夸其谈地把这些名词挂在嘴边。

你越熟悉一个人,才越能看到他真实的内在。

有句话说,喜欢一个人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一方面,时间久了,一个人的缺点会暴露出来,另一方面,这个人更多的优点,也会表现出来。

第二,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女生单身时间太久,要不要降低标准?

降低标准,不是说要嫁给不喜欢,或者配不上你的男人,而是降低和男人打交道的门槛。

直观一点说,有些女生的择偶思路是,圈子里有10个男人,她一眼挑出来一个特别喜欢的,然后一门心思去搞定他,搞不定,就再换10个男人继续。

这种思路不能说不对,但“转化率”偏低。

转化率高的思路是什么?

圈子里有10个男人,可能你和其中8个都可以成为朋友,那么这8个人你都可以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你和谁相处的体验最好,就选择谁。

再重复一遍,不要认为这样的喜欢是不纯粹的,以结果论,恋爱的最终极目的是长期相处,让你最开心和轻松的人,就是最喜欢,且合适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喜欢的人,其实不是等到或者找到的,而是慢慢相处出来的。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

与其执着于去找一个合适的,喜欢的人,不如把自己变成一个跟更多人都适配的,值得被喜欢的人。

这不是鸡汤,相反,这可能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策略。

其实我们前面分析了很多之后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恋爱里面寻找舒适区,就像之前提到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希望恋爱能轻松一点。

《三十而已》里面就有一句台词说,都说婚姻是避风港,可是都想避风,谁来当港?

十种追自己喜欢的人(帮你找到喜欢的人)(3)

换个角度想,既然人人都想避风,那么能成为“避风港”,能让人觉得相处轻松的人,就能得到最多人的喜欢。

你不需要主动去寻找和追求什么,自然就有很多人被你所吸引,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人。

当然,一定会有女生说,真的到了这个程度也不需要恋爱。

我相信,对一部分人来说的确如此,但即使这样,你依然是拥有选择权和主动权的一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