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合一的关系(在知行互动中建构人的)
编者按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学旅行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行走的课堂”,坚持知行合一,肩负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目标不明、重游轻学、规划随意、评价单一等问题如何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同时也更好指导地方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理论·学习》特约请湖南文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知与行合一的关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知与行合一的关系
编者按
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学旅行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行走的课堂”,坚持知行合一,肩负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目标不明、重游轻学、规划随意、评价单一等问题。如何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同时也更好指导地方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理论·学习》特约请湖南文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王亚力 严洪煜
指出,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提速,知识信息的广度深度、传播处理速度都呈几何级数增长。除了文字、图片等信息外,微电影、直播和短视频等各类视频信息都能方便快捷地搜索、获取和传播。信息和知识“随手可及”与“眼见为实”的空间拓展,正对传统教育和旅游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家推出研学旅行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研学旅行的核心是促成知行互动
“知”指知识、理论,“行”指行为、实践。理论学习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知行互动的机会。古人成才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终究属于间接知识,行万里路才是切身体验。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就是这个道理。但知行互动绝不是简单的“知”和“行”互补,而是“知”和“行”互促,至少包括“以知导行”“以行验知”“以行致知”三个层次。“以知导行”是用已有知识指导行为、实践;“以行验知”是用行为、实践验证知识理论;“以行致知”是以行为、实践丰富完善知识理论。
知行互动的目标是建构“文化资本”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不同的文化知识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不一样。只有得到充分印证,并内化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且能用来帮助和指导自己人生规划与实践的知识、观念、行为、技能等文化资源,才能算个人的“文化资本”。在信息时代,知识收集积累的意义下降,但知识的印证、检验和内化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从“文化知识”到“文化资本”,需要知行互动的过程。只有投射实践领域,知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正如王阳明所言,“只知不行非真知”,研学旅行促成知行互动的核心意义在于印证“文化知识”,建构个人“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的关键在于情境体验
人类接触甚至记住的各种文化知识,最初只存在于“超我”层面。能否对“自我”有意义,必须接受“本我”的审视与检验。只有得到“本我”认可的那部分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对“自我”有意义的“文化资本”。地理课堂上的红壤剖面,就算借助图片视频,也很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在实践中将“本我”置身于常绿阔叶林下,挖开土壤剖面,枯枝落叶腐烂的气息伴随着泥土的芳香浸入嗅觉,亲手触摸土层感受其带来的细微差异等,教材上红壤剖面的抽象知识才能得到印证。教育孩子时,家长老师把浅显的道理讲了多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而且越讲孩子越烦。因为那些道理他们都知道,只是他们潜意识里并没有认可。不是自己觉到、悟到的东西,别人终究给不了他们。知道不代表觉到、悟到,而觉到、悟到需要将“本我”置身于文化形成的“原生环境”里去体验,感悟这种“文化知识”与“本我”的关系,这才是信息化社会个人“文化资本”建构的关键。这种要求对研学基地的选择、在地文化的挖掘展示和景区文化提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情境体验的效果在于交流反思
依性而行的“快乐教育”,仅在培养儿童兴趣爱好阶段起作用,具有实质意义的“文化资本”,则是思想和行为高度统一的结晶,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要强化“情景体验”在建构“文化资本”中的效果,自我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过程应该贯穿于“知行互动”的始终。“情景体验”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了解目的地文化特色;“情景体验”中引导学生通过“本我”与特色文化“原生环境”进行全方位互动,体验和分析特色文化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情景体验”后通过有经验的研学导师启发学生交流和讨论,辨析这种特色文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种特色文化的可控性和功用性,并由此获得做人做事的启发和感悟,外在的“文化知识”才能内化为个人的“文化资本”。
建构“文化资本”需要实现条件
精心设计和策划的研学旅行过程,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育人功能。高等学校的专业实习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可供参考的范式。这种范式对研学的目标定位、场所选择、情景体验、研学环节和研学导师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是明确设计研学旅行的育人目标。在强调学生各科文化知识印证的同时,更应将学生的思想、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知行互动”建构“文化资本”的需要纳入研学旅行的目标体系中。二是选择高标准研学旅行场所。根据“情境体验”的要求,除了完善的文化展示、接待和服务设施外,特色文化及其原生环境是关键。三是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体验。是否具有特色文化的原生环境,是否具备学生与原生环境互动的机制和活动是判断研学目的地和课程好坏的标准。四是有完整、科学的研学环节。研学旅行对学生而言思想和身体都应在路上。准备、实施、总结各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应围绕核心功能清晰地分解,最终才能实现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五是有专业的研学导师。研学导师的能力、水平、做法会影响研学旅行预期目标的达成。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9-695)和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4197119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分别系湖南文理学院博士、教授;博士、讲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