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

PS:耗费数个小时,想在今天把两晋整理完,然后开启隋唐,我错了,太高估自己的后果就是:这是个将近万字的长篇

如果感兴趣却看不下去的伙伴,可以分两顿饭看,热泪热泪,撒花撒花~

前文历史看合集哟~

一、陶渊明:369-427年

陶渊明(约369年-427年),出自易经‧乾卦九四:或跃在,无咎,一名,出自易经‧乾卦初九:龙勿用。

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时改名,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庐山市)人,东晋、刘宋的文学家,出身世族,八州都督陶侃曾孙,父、祖皆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俱在东晋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担任高官,曾任彭泽令,但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八十天就辞职归故里。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

二、前秦灭前燕之战:369年

前秦灭前燕之战,是369年11月至370年11月,前秦辅国将军王猛率军攻占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灭亡前燕的作战。

三、前秦灭代国之战:376年

前秦灭代国之战,是指前秦在376年10月至12月,出兵攻克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灭亡代国的战争。灭亡代国后,前秦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四、璇玑图:前秦时期

璇玑图,相传是前秦时期才女苏蕙所作的回文诗章,又常称为回文诗。

苏蕙将璇玑图织于锦缎至上寄予其夫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窦滔。

苏蕙的“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共有一千多种成诗方法,甚是绝妙,广为流传,是文字游戏的登峰造极之作。

她为寻回真爱所作的故事也流传到现在,导演陶江华也以璇玑图为话题,将其搬上荧屏,拍为电影。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3)

五、僧肇[zhào]:380年

释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张,京兆(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著名弟子,著名的汉传佛教理论思想家,将般若中观思想中国化,为三论宗的先驱人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4)

六、淝水之战:383年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5)

6.1、谢安:320-385年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他曾隐居东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谢东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6)

6.2、谢玄:343-388年

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小名羯儿,因此也有人称呼他为“谢羯[jié]”或“谢遏”。雅好清谈,与张玄之并称为“南北二玄”,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中国东晋著名官员、文学家、军事家,封康乐县公,谥献武,人称谢献武康乐献武公,追封车骑将军,是以又被称为“谢车骑”

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起家大司马桓温部将。

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担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相,都督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北府兵”。

太元四年(379年),率兵击败前秦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徐州刺史。

淝水之战中,出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他抓住战机,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太元九年(384年),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在会稽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7)

6.3、北府军:383年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所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军权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东晋中后期及刘宋前期的军队主力。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

当时的重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

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

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北府军从此一战,史上留名。

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军阀化。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入主建康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下自杀。

元兴三年(404年),恒玄称帝,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之。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

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8)

七、慕容垂建立后燕:384-407年

后燕(384年~407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诸燕之一,建立者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huàng]第五子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全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

384年,慕容垂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自称燕王,建立后燕。

初期后燕实力强盛,曾打退东晋、击败前秦、攻灭西燕,一度成为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政权,但后燕在395年的参合陂之战中惨败于北魏拓跋珪,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

自此后燕被一分为二,一蹶不振。

后燕迁都到龙城,此时的后燕内乱不断,最终在407年被北燕高云所取代。

后燕历七位君主,共24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9)

八、姚苌建立后秦:384-417年

后秦,又称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cháng]建立的政权。

后秦存续于384年-417年间,历三帝,共三十四年。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385年擒杀苻坚。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秦,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

《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其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极盛时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部地区分,占据关中多处重要政治、经济城镇和关东大片领土,威服陇右、河西诸国。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

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而攻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后凉,得鸠摩罗什。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国内归降的多股势力趁机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刘裕派檀道济等北伐,攻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为夺位反叛,被姚泓消灭。

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围攻长安,姚泓举家投降,被刘裕灭族,后秦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0)

九、西燕:384-394年

西燕(384年-394年)是中国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之一,由鲜卑慕容泓建立的政权,共存在10年。

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尽徙鲜卑入关中,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

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在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东南)自称济北王,因其地处于后燕、南燕、北燕之西,史称“西燕”。

其弟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慕容泓兵势大振,有众10万,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

次年(385年)慕容冲称帝于阿房(今陕西西安市西),率军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纵兵暴掠。

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杀慕容冲。

此后有数位前燕贵族和将领被拥立为君主,最后慕容廆族孙慕容永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据有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称帝。

西燕强盛时,统治南抵轵[zhǐ]关,北至新兴,东依太行,西临黄河。

西燕中兴九年(394年),后燕发兵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1)

十、西秦:385-431年

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鲜卑人乞伏国仁建立的政权。

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袭用之。

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

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400年为后秦所灭。

公元409年,二月,乞伏干归自后秦返回苑川,七月,西秦复国,复都苑川。

412年,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

431年西秦被夏国所灭。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2)

10.1、乞伏国仁:385-388年

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秦建立者,在前秦官至前将军,淝水之战后乘机自立,但仍与前秦保持一定关系。

虽然一般认为乞伏国仁是西秦建立者,惟其在位期间,只受前秦封为苑川王,尚未正式称秦王。

一直至394年,国仁继承人乞伏乾归才称秦王。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3)

十一、谢灵运:385-433年

谢灵运(385年-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嵊[shèng]州、上虞交界),南北朝著名诗人,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流派。

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

南朝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

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小名“”,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与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谢朓分别被称为“大谢”及“小谢”。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4)

十二、后凉:386-403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5)

后凉,是十六国时期氐人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共历五位帝王,政权从386年延续至403年,共十七年,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后世袭用之,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将军吕光受命率7万余众讨平西域。

苻坚淝水兵败后前秦瓦解,吕光据有姑臧(今甘肃武威),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称大将军、凉州牧。

太元十四年(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建立大凉,史称后凉。

后凉以氐人军事力量为基础,势力孤弱,刑法峻重,社会局势不稳,叛者连城。

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杀吕绍自立。

后凉咸宁三年(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

神鼎三年(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6)

12.1、吕光攻龟兹[qiū cí]之战

吕光攻龟兹之战,是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十月至次年(384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克西域小国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战争。

由于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前秦的统治出现巨大危机,385年吕光率部班师途中,得知前秦皇帝苻坚已经被杀,前秦统治必然瓦解,于是占据凉州(治今甘肃武威),自领刺史,在前秦灭亡后,建立后凉政权。

12.2、吕光:386-400年

吕光(337年~399年),字世明,祖籍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生于枋头(今河南省浚县),后凉开国君主,西汉高后吕氏兄长吕泽之后,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

吕光初为前秦名将,勇力过人,曾刺伤万人敌张蚝。又屡立战功,平定苻洛之乱,率军彻底征服西域诸国。

前秦因淝水之战战败而国乱,吕光回军消灭凉州刺史梁熙,入主凉州,遂在姑臧建立政权。在收到苻坚死讯后悲痛万分,追谥苻坚为文昭皇帝,驻兵割据,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 。

389年,称三河王,改元麟嘉。

396年,改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

399年,吕光病亡,终年六十二岁,庙号太祖,谥号懿武皇帝,葬于高陵。

太祖吕光创立了后凉,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昔日弱冠之年就一战成名击败名将张蚝,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7)

十三、北魏:386-534年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政权存续于386年—534年,地理范围包括今山西、河北、内蒙古。

386年, 拓跋珪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七月称帝,都迁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华北与北方。

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495年,孝文帝下诏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

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

534年,分裂为东魏(都邺城)与西魏(都长安)。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8)

13.1、魏道武帝拓跋珪复国:386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

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shí]和贺夫人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

拓跋珪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

天赐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

齐王拓跋嗣即位后,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

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19)

13.2、参合陂[bēi]之战:395年

参合陂之战,是五胡十六国后期,北魏军在参合陂(今中国山西省阳高县或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击败后燕军的一场战役。

后燕灭亡西燕后,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军队进攻北魏。

公元395年,两军在黄河对峙许久,由于北魏骑兵截断了后燕军队与后方的书信使者,久久未收到后方消息的燕军人心动摇,撤军回国,却没有防备北魏军的追击,结果行进到参合陂时,燕军被渡河而来的北魏军追上并击溃。

战后,燕国势力大损,北魏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霸主并最终统一北方。

13.3、柏肆之战:397年

柏肆之战,是北魏和后燕于魏皇始二年(397年)二月的一场决战。

此战中后燕皇帝慕容宝派出大军于柏肆截击北还的魏军,并乘夜突袭魏军营垒,几近获胜,可是终还是被魏军击败。

接着慕容宝指挥失当,致令燕军撤走时伤亡惨重。北魏亦因此战击败燕军而奠定取得燕河北土地的战果。

13.4、国史之狱:450年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的事件。

十四、龙门石窟:北魏时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至北宋的四百余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至今,这里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我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同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而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0)

十五、乞伏乾归复国:388-412年

乞伏乾归,,陇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苑川王乞伏国仁弟。

乾归在位初期曾受前秦官爵,并曾响应前秦号召领兵协助,但皇帝苻登败死后就逼逐继承的苻崇,后苻崇讨伐乾归时更败死,令前秦亡国,并乘机并吞其陇西土地,后称“秦王”,西秦故此得名。

后乾归败给后秦,被逼投降南凉,最终向后秦归降,暂时亡国,但因后秦王姚兴将其放回原地,并将部众还给他,令其有机会复兴,最终趁后秦渐渐衰弱时复国,并进攻邻近的南凉、后秦、吐谷浑及其他胡人部落。

乞伏乾归于412年被侄儿乞伏公府所杀,其太子乞伏炽磐讨平后继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1)

十六、司马道子父子专权:392-402年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内温县人。东晋宗室,简文帝子,孝武帝亲弟,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

司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与皇室血缘最近的一支,在当时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挤当国的陈郡谢氏士族,皇族权力得以提升。

然而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皆嗜酒,司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渐见败坏,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齿于司马道子党众的人,两派之间矛盾造成主相之间的斗争。

孝武帝死后,司马道子辅政掌权,继续任用王国宝等宠臣,招来王恭发兵讨伐。

司马道子虽然屈服,但仍以司马尚之和王愉等人试图抗衡,却招来王恭第二度讨伐,最终倚靠儿子司马元显平定,及后政事皆由司马元显掌握,司马道子则沉溺于酒醉之中。

司马元显最终败于桓玄,司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杀。

PS:再坚持一下,两晋就要结束了

十七、后燕灭西燕之战:393-394年

后燕灭西燕之战,是中国十六国时代后燕灭亡西燕的战役,战事从393年持续到394年。

393年11月,后燕皇帝慕容垂遣部将慕容缵[zuǎn]、平规率7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屯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沙亭(今河南安阳北)的西燕守军,西燕主慕容永发兵5万救援。

次年(394年)二月,慕容垂亲率大军另分兵三路出击西燕。

五月,后燕军进入太行山天井关,连破西燕军,斩右将军勒马驹,擒镇东将军王次多,旋即,又以先示弱后围歼的战术,大破慕容永所率的5万援军,斩首8000余级,慕容永逃至长子(在今山西境内)。

六月,后燕兵围长子,在后燕的围攻下,长子陷落,西燕灭亡。

战后,后燕控制整个中原东部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2)

十八、秃发乌孤:397-414年

秃发乌孤,本姓秃发,西平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市)人,河西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凉开国国君。

父亲秃发思复鞬[jiàn]死后,秃发乌孤继任秃发部首领。

秃发乌孤接受后凉国王吕光任命,担任冠军大将军,受封广武郡侯。

太初元年(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

秃发乌孤攻克金城郡,打败后凉将军窦荀。

太初二年(398年),秃发乌孤自称武威王。

太初三年(399年),秃发乌孤去世,谥号为武,庙号烈祖,其弟秃发利鹿孤继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3)

十九、北凉:397-439年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都城姑臧,传二主。

公元397年,段业被沮渠男成等人推举为主,改元神玺,建立北凉。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北凉是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于401年所建立。

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

沮渠蒙逊412年定都姑臧,称河西王,凉州牧,此时北凉是凉州一带最强大的势力。

421年灭西凉,433年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

439年,拓跋焘率北魏军团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

沮渠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国,444年沮渠无讳病故,弟弟沮渠安周继任。

441年,乘鄯[shàn]善国内乱之机占领了鄯善,被宋封为西域戎己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

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杀,北凉遂亡。

二十、慕容德建立南燕:398-410年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huàng]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jùn]、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弟弟,母为辽东公孙氏。

身体魁伟,博览群书,清明谨慎,多才多艺,前燕时期,历任幽州刺史、魏尹、散骑常侍,册封范阳王。

太和四年(369年),参加枋头之战,打败东晋军队。

前燕亡国后,受到前秦天王苻坚厚待,出任张掖太守,参加淝水之战,册封奋威将军。

后燕建立后(384年),授车骑大将军、范阳郡王,参决政事。

惠闵帝慕容宝继位后,迁特进、车骑大将军、护南蛮校尉、冀州牧,镇守邺城。

隆安二年(398年),率众进入滑台,建立南燕政权。

隆安四年,正式称帝,年号建平。

建平六年(405年),册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月去世,时年七十岁,谥号献武,庙号世宗。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4)

二十一、范晔著后汉书:395-445年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此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5)

二十二、孙恩卢循之乱:399-411年

孙恩卢循之乱,简称孙卢之乱,是东晋末年发生的一次民变事件,爆发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结束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历时约十一年。

这次民变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实际起因是人民不满东晋朝廷的统治,让民变的领导者可以乘时而起。

事件可因领导者而划分为“孙恩之乱”(399年-402年)及“卢循之乱”(403年-411年),卢循是孙恩的妹夫。

孙恩卢循之乱曾威胁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对东晋的统治带来重大打击。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6)

22.1、五斗米道:东晋时期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

东汉顺帝(公元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

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

传说汉安二年(公元143)五斗米道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五斗米道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

张道陵死后,五斗米道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

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

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

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

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