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

作者 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

引子:这是一个发生在79年前,也是一个发生在19年前,跨越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八桂大地的写着战争与和平,饱含战友情义,百姓怀念的寻亲故事……

岁月漫长,烈士离家别乡79年,永远安息在宾阳

1938年,在山东省肥城市张家庄张袁村,一个年青教师在他的家乡——毅然投笔从戎,穿上军装,成为八路军、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员,为建立和平、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奉献亲情、爱情、生命!

这个青年的名字——张海亭,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52师456团政治教导员(已任命政治部主任,因牺牲未到任)。1951年,在广西宾阳大明山最后一次的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永远安息在宾阳大地上。

当年张海亭牺牲时,全营的战士悲伤痛哭,他们哭喊着:老天爷啊,您咋不长眼睛啊,为什么不让我们代教导员去死啊!

是什么情感铸成的生死情义,让这些经历了解放全东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武冈、解放广西、广西剿匪等战斗的战士们如此撕心裂肺的哭喊?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1)

张海亭烈士生前照片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2)

张海亭烈士生前照片

让我们从152师老军人的回忆中去聆听他们与张海亭烈士在北征南战、金戈铁马岁月的情感积淀:

1945年,张海亭来到东北根据地,在松江军区哈东一分区担任民运干事。1948年1月,以松江军区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七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共9904人,开赴吉林、长春地区补入主力部队。时张海亭担任三团二营副教导员。1949年,独立7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52师,张任456团2营教导员。

1949年4月,部队南下。南下的路上,一路走,一路战斗,来自于北方的16—20岁的战士们,翻越中南的崇山峻岭,行走鄂、湘、桂的泥泞山道,血泡,水土不服,疾病、战伤等艰难困苦伴随着他们,正如老军人们的回忆“南下的时候,遭老罪了,真难啊!”在这段最艰苦的时期,张教导员给予战士们的是如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配备给他的马,他一天都没有骑过,不是驮伤员,就是驮重武器,一到宿营地,他就忙前忙后的组织干部们烧水给战士们泡脚,用马尾给战士挑脚底的血泡,他关心战士们的成长,见缝插针的找时间,教战士们认字学习文化,他告诫战士们,今后建设新中国,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他就是这样带领着来自于北方的战士们跋涉万水千山,靠着双脚走到广西。在广西剿匪时,他总是与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地冲在前面。在最后一次的剿匪战斗中,他因中冷枪而光荣牺牲,永远地告别了亲人和战友。

当历史的年轮转到20世纪90年代时,老战友们对于他们敬爱的教导员还是那样的念念不忘,每当他们跟儿女们讲起当年的战斗故事时,说到张教导员给予他们的关爱时,都还是哽咽哭泣,双泪长流,那情那景,让儿女们心灵上产生深刻的震撼!正如一位四野子弟所说:我爸在给我讲到张海亭叔叔时,他哭了,这事给我印象很深,这时已经是将近40年的事了,张伯伯还在战友们的心中,这怀念呀,这情怀,是人世间真情!

正是这战友情深的一幕幕,152师的后代接过父辈的怀念,开始了一个19年的寻亲故事。

思念深切,寻找烈士亲人19年,多方努力终如愿

1998年,上海市静安区少数民族联合会理事、南京西路民族联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白玉芳师从培养了多名著名剧作家的曲信先先生学习文学创作,在他的指教下,白玉芳开始北上南下采风,采访152师老军人,以父辈的战斗经历创作文学作品。至2001年,以152师战士和张海亭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正式出版,是年,张海亭和董文的烈士墓在宾阳中山公园的高岗上落成。老战友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墓前,祭奠他们敬爱的首长和战友。

受父辈的嘱托,白玉芳开始着手寻找张海亭烈士亲人的工作,期盼能找到张海亭烈士的亲人,到他的墓前来为他上香祭奠。然而此时已是事过境迁50多年,白玉芳和老战士们投稿到聊城晚报,打电话到山东媒体请求帮助,寻找老战士回忆,写信到央视等着我求助,终因为“聊城”与“肥城”的一字之差,致使寻亲工作始终处于寻找—搁浅—再寻找—再搁浅的境地。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3)

2005年3月26聊城晚报刊登的寻亲文章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4)

2005聊城晚报刊登的寻亲文章

直至2016年,为寻亲工作带来转机,一个由山东、北京、上海、广西等地微信朋友联合建立的“寻找英烈亲人微信团”,为寻亲工作带来转机。首先是联系广西宾阳县民政局优抚股邓股长,他寄来了张海亭烈士和董文烈士的生平,在哈尔滨日报社、五常市政府民政局的帮助下,幸运地找到了董文烈士的亲人,使得烈士英灵在与亲人分别66年后“见面”。但是寻找张海亭烈士亲人的事,央视7套军事纪实栏目幕、中国军网、解放军档案馆、39军军史馆、南部战区档案馆、南宁军分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均为寻亲工作提供了帮助,但是很遗憾,由于152师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期间多次改变部队隶属关系,又于1952年撤编,如今事隔60多年,原始档案已查找不到张海亭烈士的有关信息。

就在寻亲工作又一次陷于停顿之时,山东聊城新闻网刊登了一篇由记者刘文康撰写的“聊城烈士张海亭的亲人 你们在哪?”的文章。此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山东高唐县党史研究室的徐文峰副主任以“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了烈士,义不容辞!”为使命,他加入微信团,在多方查找资料后,找到了三个同名同姓为“张海亭”的烈士,他联系了聊城、肥城市党史办,进行一一查证核实后,又亲到烈士的家乡肥城张家庄张袁村调查核实,找到了张海亭烈士的侄子和外孙李长征,证实了张海亭烈士是出生于肥城市,而非聊城。是年10月,白玉芳带着152师老战士多年的心愿赴肥城,与烈士的外孙李长征、李文、李刚见面,一个延续19年的寻亲故事终于圆梦。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5)

2016年徐文峰主任找到了张海亭的亲属并向他询问烈士的情况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6)

徐文峰主任向烈士的后人展示烈士生前的照片

远赴宾阳,烈士孙儿长跪在墓前,述说家族思念情

2017年,152师子弟决定从全国各地集结广西,举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系列活动。4月,正是广西英雄树开花的季节,红艳艳的英雄花,映衬着蔚蓝的天空,由张海亭烈士的外孙和152师后代30余人(包括5位开国将军后代)组成的团队,满怀着“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传承父辈爱国情怀”的敬仰之心,从山东、北京、上海、江西、湖北、湖南以及南宁、桂林、柳州等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在南宁,他们应邀访问广西区档案局、档案馆,广西军区军史馆,向以上单位赠送了由152师全体指战员后代敬编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旗飘过万水千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2师烈士资料图册》(含张海亭烈士资料)等书籍及满汉双语书法“白山黑水 源远流长”。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7)

李长征在墓前长跪不起

李长征为烈士带来了家乡的一抔土和五谷

152师后代首次前往宾阳,与宾阳人民一起隆重纪念张海亭和董文烈士。此时,距离张海亭烈士牺牲整整65年。1952年,张海亭率领着战士们胜利完成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武冈、柳州、宾阳剿匪等战斗任务后,把生命献给了宾阳这块土地。而今,65年后的今天,广西军区军史馆、南宁警备区军史馆(在建)、宾阳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武装部、县教育局、团县委,少先队员、青年志愿者、烈士亲人以及152师后代共70多人聚集在张海亭、董文的烈士墓前,以南北方相融和的民俗隆重纪念烈士。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8)

南宁警备区军史馆领导会见了烈士亲人

96岁老兵含泪寻亲(苍天有泪79年战友情与19年寻亲情)(9)

当地民政局领导会见烈士亲人

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上,宾阳县人大常委会领导介绍了烈士生平、县民政局领导主持纪念仪式,宾阳县人民政府、39军军史馆、广西军区军史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广东省长征文化促进会、湖南省长征文化促进会、烈士亲人、152师子弟敬献了花圈。152师后代以北方民俗向烈士献上了红、黄、白、蓝、白、绿,像征军旗、军徽、蓝天白云和白山黑水、祖国大地山川的五彩哈达,在烈士墓的凉亭和树上系上了象征阳光的五彩丝带,他们在烈士墓前列队,以军礼向先烈致敬,和烈士亲人一起以取自山东、东北、辽沈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武冈、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土,水、酒、五谷杂粮为烈士圆坟,献上了象征烈士生命永生的柳枝,宾阳人民群众也如往年一样,献上了南方民俗的祭品。

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上,烈士外孙李长征和李文跪在姥爷的墓前,诉说着79年以来,整个家族对姥爷的怀念,他们对姥爷的怀念,他告诉姥爷,从小他就从母亲和姥姥那里知道姥爷是英雄,可是他们对姥爷了解的并不多,也不知道姥爷安息在哪里,而今,在社会各界和宾阳县政府的帮助下,他和弟弟们终于在姥爷离家79年后来到宾阳祭拜姥爷,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姥爷热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热爱军队的那份感情,知道了姥爷是个他的战友们爱戴和人民群众热爱的英雄,他们更加崇拜姥爷,也更珍惜姥爷和他的战友们以生命和热血为人民换来的幸福生活。

军歌瞭亮,探访父辈剿匪战斗地 纪念建军90周年

在宾阳,152师后代在南宁警备区军史馆、宾阳县武装部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当年152师在宾阳剿匪指挥部驻防营地,456团团部,师部医院等旧址,还走访了芦圩市民。他们看到,曾经的宾阳军分区部队大院里,父辈们曾经合影的地方,还与当年一样,仿佛看到父辈们伟岸的身影;当年营房里的树木,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树冠如伞,仿佛是父辈建设新广西、新宾阳的象征;邱子明政委的儿子邱铁耳感慨的说:“在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很感动!感动的是老百姓还记得我们的父辈,他们说:“那时,来的部队都是北方的战士,他们好年青,有的在我们这里牺牲了,我们年年都去纪念他们,是他们把土匪消灭干净,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很感慨,感概的是,我的童年是在152师兼宾阳军分区大院里度过的,在建军90周年之际,在相隔60多年后,我又来到了我父亲的老部队所在地,他的话又一次回响在我的耳边,他常常跟我们说,“党和军队给予了我许多的荣誉,但,你们一定要记住,我所有的荣誉也是我的战友们给予的,我所有的荣誉属于我的战友们!”,我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今天,在建军90周年的时候,我有幸能够来到宾阳,把我父亲说的话,告诉了他的战友们!我非常钦慰,152师先烈的丰功伟绩永远光照日月。

后记:

建军90周年,是父辈的节日,也是152师后代的节日。在广西举办的建军90周年活动中,他们高唱着儿时的《少先队员队歌》,要永远继承和传播军队和父辈给予他们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他们高唱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告慰152师烈士的在天之灵: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人民的新广西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他们也庄严宣告:要为152师安息在广西烈士陵园的烈士们寻找家乡的亲人,让他们和张海亭、董文烈士一样,于分别亲人几十年的亲人们“见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