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经典合集(珍惜吕剧的田野根脉)

吕剧经典合集(珍惜吕剧的田野根脉)(1)

珍惜吕剧的田野根脉

——读陈谨之《鲁声玉振》

很感谢陈谨之先生,殚精竭虑倾注多年的心血,为吕剧写出这部溯源与讴歌的大作。此书不仅为山东和中国戏剧史,抢救式留存下极其生动宝贵的第一手史料,也给我们揭开了吕剧的一个个谜团。是的,吕剧迷人心魂的艺术魅力,究竟自何处而来?

“满眼花迷离,欲寻来时路。”吕剧为何叫“吕剧”?——百年前,青州广饶县唱扬琴的艺人时殿元等人,对这种正襟危坐的说唱形式烦了,想大胆变一变,就把《王小赶脚》与东路琴书的唱腔融合,将“毛驴”搬上舞台,打造出了一个新剧种“驴戏”,(毛驴黑白两色,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多为两人表演,一人扮骑驴妇女,将驴形道具系于腰间,表演时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神态;另一人扮赶驴人,有赶、拉、牵、撵等动作,表现憨厚质朴的形象,表演夸张、活泼、风趣诙谐)没想到的是,这一变化,两个人物凸显而立,再加上毛驴的可爱热闹红火,竟使这出小戏的戏剧性陡然增强,琴书的音乐曲牌也源源移植而入,无意间,它竟成为了吕剧最早的雏形。于是中国戏剧界说,《王小赶脚》的变革,是吕剧的开山之戏。后来,这些艺人进城演出也大受欢迎,人们纷纷说来看“驴戏”。久了,这个叫法不太雅,有文人就提出,那就叫吕戏吧。小戏多是两人说、唱、演,吕字正好是两个口,如两人在对话。1918年到1936年,济南成了吕戏最火的演出目的地,各种民间戏班纷纷前来献艺。

吕戏,在为吕剧的诞生,慢慢积蓄、演化,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变革起自《王小赶脚》,是这出小戏藏着“特异密码”吗?是的。那就先提另一件吕剧史上重大的事件:1956年春天,解放军总政政治部和国家文化部经过审查确定,山东吕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的剧目是:《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借年》和《喝面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剧目里,除了新编的《李二嫂改嫁》,其余四部戏均如《王小赶脚》一样,是吕剧团从早已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剧目中,重新整理加工而来的。可以说,吕剧选择了它们,就是选择了它们身上特异的原始基因,这基因,也就反过来再最终成就了吕剧。

是,这密码,就是美丽无比的“田野根脉”。

这些作品,年代久远,最初的原创者早已找不到了,但都经历于无数民间艺人之手的加工和改动。中国是个农业国,最初的艺人,更均是农民或准农民。于是,在最初,农民写,农民演唱,农民看,就确保了它越来越强的质朴、明丽、本色、清新、紧接地气……它们如清晨田野里新麦穗芒上的晶亮露珠,如晚霞里农家篱笆间静静开放的鲜丽的牵牛花。作者深浸在现实生活里,自有深切体会,知道在这苦难的人间,应该如何鼓励人们顽强地生活下去;演唱者身临其境,当然更宜发挥,效果必定生动感人;观众,一看演的是自己的心事和最熟悉的生活,自然痴迷。在广饶和博兴一带的农村,竟然把吕戏叫成“拴老婆橛子”,“听见旺相唱,饼子贴在门框上”。这一圈循环,织成了暖暖靓丽的艺术空间。

《王小赶脚》几乎没有戏剧冲突,人物是一个十六七的孩子王小,靠租赁人家的小驴赶脚为生,他念道“为人别赶脚,赶脚受辛劳。人家骑着那驴,我得跟着跑啊。”另一个人物是新婚不久的小媳妇二姑娘,因身子刚有了“喜”,很自足张扬,要回娘家去住几天(显摆),“俺大口吃姜也不觉得辣,大碗喝醋也不嫌那酸……”这样的两个人,会有戏吗?奇迹出现了,仅仅通过雇驴、讲价、骑、追、上山、过河、观景、数钱等情节,活泼泼展示了两个年轻人的朴实、健康、天真、风趣与乐观可爱,那是一首迷人的田园诗式的青春之歌。难怪连梅兰芳都极喜爱此戏的乡间泥土气息,在《梅兰芳舞台艺术》一书中都专有记述。

《小姑贤》中,小姑子桂姐见母亲刁氏百般折磨嫂子,并逼哥哥休妻时,机智地挺身而出反对并教育了母亲,挽救了一个家庭。《借年》里,在大雪飘飘的除夕之夜,嫂子和妹妹都以一腔滚烫的热心肠来无私帮助落难的妹婿王汉喜。《喝面叶》中,写了年轻的妻子用装病让丈夫做饭的巧妙方法,来教训好吃懒做爱赌钱的丈夫,这更是一种对亲人的“疼”。

所有作品的风格都风趣诙谐,唱词本色生动活泼淋漓。这里,多几乎看不到戏剧中的冲突,但在亲人落难或有错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敢做敢当,反使剧情的发展更为自然流畅,情感真挚亲切感人,展示的是生命中更珍贵的乐观、善良、实在、正义与宽容。这些品质,恰恰也是齐鲁大地人们的民族性格,那是最优秀质朴的灵魂根脉。

吕剧经典合集(珍惜吕剧的田野根脉)(2)

可以这样说,是新中国的诞生,才很快就催生了吕剧的诞生;是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的诞生,才标志着吕剧的诞生。1951年春,陶钝调入山东省文联任研究部任副部长,当他看到了济南市卧龙区的区委书记王安友创作的小说《李二嫂改嫁》后,一眼看中,建议马上改编成一出实验现代剧目。

吕剧时来运转,迎来历史性的分娩。

山东当时的革命文艺队伍强大,各路文工团员多达两千余人,进驻济南后,一批熟悉吕戏的编剧、乐队,演员集中起来成立了地方戏曲研究室。他们是刘梅村、张斌、林建华、李渔、靳慧新、杜民、武韬等人。首先,研究室把人员撒到全省各地,虚心向传统的艺人学习,共采访了邓洪山、时克远等不同门类的老艺人1000多人,笔录了26个地方戏曲剧种的2054出传统剧目,其中吕戏52出。待成立了省吕剧团后,他们即成为了《李二嫂改嫁》的编剧、配曲、演员及导演等。第一任的主角李二嫂,由林建华扮演。之后,随着尚之四、郞咸芬、李岱江等人的加入,该戏愈发成熟起来。全团仅下到博兴闫坊乡刘官庄体验生活就三个月。

最初,有领导看到新任李二嫂这一角色的小姑娘郞咸芬不像农村妇女,更不像寡妇,想换她。导演尚之四坚持,在村里找了一位姓刘的寡妇大嫂,让郞咸芬和她同吃同住在一起生活。郞咸芬很聪明,一眼发现这位刘大嫂总低着头,连看自己的眼光都是惶恐躲避的时候,马上明白这神态正是自己在苦苦寻找的。她在城市长大,不知道打场等农活,乡亲们到场上手把手教她拉碌碡、翻场、簸簸箕……

终于,此戏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一炮打响,震撼上海滩,剧本、演出、音乐、导演、舞美都获得了大奖。吕剧终成正果,登堂入室。1955年10月,文化部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京联合邀请首都戏剧界,专门就“山东省吕剧团旅京演出”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国戏剧界的领导和专家们欣喜地对此剧一致称道三点:

一、这支祖国戏剧事业的新生力量,是挖掘和发扬民间艺术的先进队伍,他们尊重老艺人的创造,虚心学习,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演出了表现现代生活的好戏。

二、对《李二嫂改嫁》的艺术评价甚高,为“近年来演出的现代戏曲中的佼佼者。演员郞咸芬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劳动妇女李二嫂的舞台形象,表演有很强的感染力。全剧成功运用戏曲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舞台上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并认为王俊英、靳惠新、武韬在剧中扮演的张大娘、天不怕、李七的表演生动传神。

三、对导演尚之四的评价是,“表现了突出的才能,圆满地完成了全部的舞台创造,并且深挖人物内心,弥补了剧本的很多不足之处。”

——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评价了,如今听来,如此剀切中理,无半句捧谀之词。是的,这是前行者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太珍贵的财富了,今天,我们还能再好好消化和认识吗?

1958年,济南市吕剧团的《逼婚记》再次卷起了强大的吕剧旋风,震动京城。1963年,省团等文艺团体的《沂河两岸》,1986年的《画龙点睛》,还有传统剧《姊妹易嫁》《墙头记》等,都是难得的优秀剧目,记载着一代代吕剧人的一往如前的艰辛探索。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年的好作品也不少,如《沉浮》《程咬金招亲》《石龙湾》《苦菜花》《补天》《板桥县令》《大河开凌》《梅骨丹心》等等。

但吕剧面临的问题也愈发严峻。编剧断档、好剧本难寻,演员流失、优秀人才和后备力量匮乏,剧团为了获奖而不惜重金打造现代新戏,演不了几场就搁置起来;尤其是当前的创作,以现代戏为噱头深陷故事和内容的单调重复,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相悖。但时代在进步,社会转型在继续,吕剧发展的道路还在探索。这不仅是地方戏剧,整个中国戏剧,都面临着新的种种困境和突破。这必然又是一次革故鼎新的变革。路在哪里?老演员郞咸芬说了这样一番话,振聋发聩:“不是观众先抛弃了吕剧,而是吕剧先脱离了观众。这个教训我个人感觉是很沉痛的……”

一定,她又想起了建国之初的当年,在博兴乡下的刘官庄。

作者简介:张健,1949年出生于山东潍坊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任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高级记者。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0多万字,出版作品20部。主要作品有《巅峰》《红牌之死》《母狼衔来的月光》《珠穆朗玛之魂》《戊戌悲歌——康有为传》《生命中的足球》《生命中的荒原》,电影《女足九号》等。曾获全国冰心图书奖及国际奥委会2004年颁发的奥林匹克文学大奖。

来源:东营微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