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火车站边上的旅馆生意好做吗 住在织女街附近的蚌埠人请注意
正在消失的手艺人
——织女街
你是否曾留意蚌埠街头这些老手艺人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一件事情
每一个小小的屋檐下经历过多少日月星辰
许多老手艺人已渐渐地消失了
但依旧有不少的老手艺人坚守着
他们为了跟上时代脚步
正不得不变化着
···
PART
01
「织女街的由来 」
在这个时代中,令人感到浮躁的事太多,迷失在金钱中的人太多,所幸,仍有默默坚守的手艺人,将生活变得富有美感和温度。
对于手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种信仰,一种责任。
在蚌埠有这样一个地方,天桥下,裕华大厦前,沿街有一群摊位,这里有修补衣服,修补鞋子的地方,他们日复一日的做了几十年的手艺活儿,这里就是织女街。
织女街对于老蚌埠人是一种亲切,在年轻人心中,却是如此的陌生。
原本这些修补衣服、鞋子的商户和一些卖纽扣的商户基本都是在二马路上,但是随着二马路的拆迁,大家搬到了华盛街当中,在2000年后,繁华时期,这里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家摊位,所以被市民亲切的成为了“织女街”。
走访中,王大姐告诉【木子】:“原来这里店铺都开着人很多,小时候的衣服即使破了,只要拿到织女街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损毁,现在已经没什么人了,大家生活好了,需要补衣服的也少了,曾经热闹繁华的场景也只能存在于记忆当中”。
PART
02
「裁缝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句俗话道出了中国人勤俭持家的特质。每个人家里的衣服、裤子难免会破有破损,有时新买的裤子也会有点长,这就不得不找人缝补、裁边了。
在织女街里,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凳子,一个堆满各种待修改和缝补的衣物的小推车,这就组成了简简单单的裁缝铺。
ZHINVJIE
每天早晨8点,他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出摊,晚上五点多收摊,风雨无阻,风大或者下雨天,他们就会打着雨伞,继续工作。
“要补什么?”
“这衣服破了一点,面料有点麻烦,我自己不好缝,丢了又可惜,拿来找你弄一下。”
这就是他们每天最常有的对话,市民们有的站在街边等待,有的顾客就干脆直接放在摊位上,明天在来取。
阿姨说:“干这行虽然是小生意,但是也要讲诚信,有时候送来的衣服里还有钱什么的,我们从来不会动一下,能来找我们缝补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在这里的每一位织女,每天就这么重复着,忙碌着。“这个活做起来,难倒不难,就是要细心,而且哪里也去不了。”大姐说。虽说缝补看起来简单,但随着时代发展,衣服的面料、款式都越来越新颖,不少衣服还得专业的手艺人来做。
在这里的每一位织女,都有着10年以上的坚守,虽然现在生意大不如从前,但是始终坚守着一份热爱的行业。
PART
03
「修鞋匠」
织女街除了有缝缝补补的织女,还有修鞋匠,他们是专门修补破损鞋的手艺人。为数不多的修鞋匠,依然坚守在蚌埠的街头巷尾。
来到这里,和6号的老大爷聊了一会家常,大爷此前在家务农,由于土地征收,已经没有什么土地了,所以学起了修鞋这门手艺,那时大爷才52岁,一晃现在76岁了,已经干了二十余年。
老大爷说:“当初最辉煌的时候,在这条街上有二十多个修鞋匠,摊位前总有等待修鞋的人在排队...现在不行了,就剩我们这几个了,现在呀!鞋子也便宜,再加上质量也好,需要修鞋的人不多了。”
这个已经泛黄的工具箱,已经有40余年,是大爷之前花1000元承接了上一位摊主的,还有一台缝补机,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工具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更是陪伴了20余年的“老朋友”。
在问及收入的时候,大爷一脸无奈地说道:“以前生意很好,现在一天也就二三十块钱,昨天阴天下雨了,就挣了6块钱。”
6块钱连一杯奶茶钱都不够,但是却是一个76岁老人一天的收入。在没有顾客时,大爷就和身边的人聊聊天,尽管修鞋的工作很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钱,但大爷表示自己还是很热爱和尊重这份工作,也可以凭自己的手艺补贴家用。
修鞋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技术活,但也是一门学问,它需要对鞋是有所了解的,对不同颜色、材质的鞋子,修补方法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继承者们手艺了”大爷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一个门手艺,一个小小的摊位,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匠人精神。与其说是手艺人,更像是守艺人,是生活,也是情怀。
都说蚌埠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但如果我们一直需要他们,这些老手艺就不会消失。
文章受原创保护,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呦!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