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的抗日英雄(定县抗日英雄传)

张英:诞生在定县的冀中第一支敌后武工队之武工队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河北定州的抗日英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河北定州的抗日英雄(定县抗日英雄传)

河北定州的抗日英雄

张英:诞生在定县的冀中第一支敌后武工队之武工队长

想必岁数大一点的老同志们,都熟悉冯志所写的《敌后武工队》这个红色故事传奇吧?贾政、魏强他们机智勇敢,神出鬼没,狠狠打击哈巴狗、侯扒皮等日寇、汉奸、特务。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可你可能不知道——冀中区乃至晋察冀边区的第一支敌后武工队,却是在定县沙河南岸的西城村西枣林中诞生的!

据“保定地方志网”之“保定读本·第三章:战火硝烟、抗日烽火”记载:敌后武工队全称敌后武装工作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领导下,深入敌后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一种精干的武装组织,最早产生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武工队是在冀中七分区定县西城村建立的。

《吕正操回忆录》、《冀中回忆录》等也证实了这一点。吕正操将军回忆说:“反'扫荡'中,冀中七分区最早产生了武工队的形式。第一个武工队于1942年5月13日在(定县)沙河南岸西城村枣树林里产生。队长兼支书是张英(继任者潘纯)……对坚持残酷环境下的抗日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这个张英是谁?他有怎样的经历?最后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张英同志的传奇人生:

张英其人及生平简介

据慕容撰写的《张英和冀中武工队》一文批露:1942年日寇“五一”大扫荡后,为了粉碎敌人阴谋,保存有生力量,冀中区七分区决定率先成立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占区,瓦解和摧毁伪政权,开辟根据地。区委书记把目光投向一位个子适中、四方脸的年轻人——第二游击总队敌工科长张英。这是一位20刚出头,身手好、枪法准,打起仗来有勇有谋的热血汉子。书记走到张英面前,拍拍他的肩膀,信任地说:“张英啊,今后武工队的工作就由你负责,只有创造出生存和斗争的新形式,才能给敌人以坚决和坚持的打击。”

这位张英同志可了不得。据今日头条2019年5月9日刊发的《武工队与游击队的区别》一文介绍,武工队的队员都是在具备长期实战锻炼,有高超杀敌技能的敌工、锄奸、侦察等专职干部和八路军的连排长、战斗骨干中精挑细选的,按彭德怀在《武工队的组织与斗争》中的要求,“所有人员均须要有较高的政治质量,真能担负宣传、组织、武装斗争三位一体的任务。”武工队不论队长队员都是双枪,有的是两支短枪,有的是一长一短,而短枪基本上是当时最牛逼的盒子炮,长枪则既有相对短小、便于隐蔽携带的骑枪,也有抗战时比较罕见的冲锋枪。张英同志就具备了这样较高的政治和军事等综合素质,就是这样的战斗骨干和“大拿”,时任冀中军区七分区第二游击总队政治部敌工科长。

北京市档案信息网2017年7月24日刊发的《一把直插敌占区心脏的利剑——敌后武工队》一文也印证了上述说法。据其介绍,武工队虽然是“武”字当头,但攻心为上的政治宣传确是武工队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敌后武工队对人员的政治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要全面掌握党的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还要具备演讲才能,能写标语,善于做敌军工作和群众工作。因此,129师政治部就曾明文规定,武工队的队长必须是政工干部,而且是营以上干部,政委则必须是团以上干部。因为要深入到危机四伏的敌占区开展工作,冀中军区为每一名武工队员配备了精良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每人一到两支短枪,其中必有一支在当时十分走红的德式毛瑟手枪,即人们俗称的“盒子炮”。著名传奇惊险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手持双枪、百发百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也印证了当时武工队员“高大上”的武器标配。

据“东方网”于2005年5月29日转发自“人民网”的《敌后武工队队长张英》记载:张英(1921年10月——2008年9月,享年87岁——编者按),原名张绍华,1921年10月出生,河北省河间县行别营乡西庄人,乡村师范肄业。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9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张英历任八路军战士、团政治处宣传员、冀中军区敌工部干事、团敌工股长、冀中第二游击总队敌工科长、第七军分区侦察科长、冀中军区第22团参谋长等职。在1942年“五一”日军对冀中地区进行大扫荡时,他担任冀中军区七分区敌后武工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带领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做群众工作,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打击敌伪首恶,恢复巩固革命政权,于1943年5月在定县城旺村战斗中身负重伤,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堡垒户”群众照顾张英伤情的照片。

解放战争时期,张英历任华北第三纵队31团参谋长、冀中独八旅作战科长、华北军区第八纵队敌工部长、第65军补训旅副旅长、独立31师政治部主任、193师团政委等职。1948年参加平津战役时,作为共产党代表接收了整编国民党傅作义部所属16军。还参加了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

建国后,张英在1950年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历任第65军193师参谋长、教导团团长兼政委、194师第一副师长。1954年调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任四期班主任、六期班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调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9年毕业并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可以这么说,张英同志是不折不扣的“开国大校”。

  1960年张英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第21基地(新疆)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组织领导核试验工作。1970年3月调解放军国防科委任副秘书长、副参谋长等职,参加组织实施“两弹一星”的科研试验工作。前后历时20余年,他亲历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等重大的组织试验任务。

1985年张英离职休养。1999年9月18日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了党中央“两弹一星”授勋大会(据解放军报2008年12月21日“张英同志逝世”的消息批露:张英同志退休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司令部正军职顾问,于2008年9月25 日,因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补充一点,因为我国曾一度中断军衔的评定工作,且在1988年才又恢复了军衔制度,按照张英同志的资历、战绩、功勋、职务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张英同志赶上再次评军衔,基本上是“坐少望中”,即少将军衔绝对是没问题的,很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因此上,我们可以说张英同志是“战斗英雄”、“开国大校”、“无衔将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