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哪种海鲜不宜吃(这种海鲜近期少吃)
为抗击疫情 大多数人宅在家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近期哪种海鲜不宜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近期哪种海鲜不宜吃
为抗击疫情
大多数人宅在家
研究制作各种五花八门的美食
而众多美食中
海鲜是必不可少的
▼
肉质香甜
一口一个鲜
试问谁不爱吃呢?
光是看着这些图片
小编就觉得好饿
不过
爱吃海鲜的吃货们
最近就有点不淡定了
因为这种大多数人都爱吃的海鲜
最近出问题了……
↓ ↓ ↓
前几天
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食用海虹安全警示
秦皇岛山海关区政府
也发布紧急通知
检测出其贝类毒素超标4倍以上
提醒消费者
近期不宜食用海虹
消息一出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海虹是什么?
食物中毒?
看了这张照片你就知道了
这就是海虹
↓↓
“海虹”又称贻贝
我们通常把它叫作青口,
也叫淡菜
“吃了这么多年的青口怎么突然就有毒了呢?”
其实,它本身并无毒
之所以食用青口容易引起中毒
主要是因为青口食用了一种
具有毒性的赤潮(含有麻痹型贝毒)之后
毒素在其体内蓄积所导致的
最!新!消!息!
21日
泉州惠安县大港湾附近赤潮
仍在持续
4月21日,据莆田、泉州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莆田南日岛海域水色维持正常,泉州大港湾海域赤潮略有减弱。具体情况如下:
一、莆田海域
20日,南日岛东岱附近海域水色已连续2日无异常,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无毒的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最高细胞密度下降为2.82×105个/升(基准密度:6×105个/升)。
二、泉州海域
21日,惠安县大港湾附近赤潮仍在持续,赤潮海域水体呈棕褐色,面积缩小为2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细弱海链藻,最高细胞密度为1.28×107个/升,较昨日略有下降。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蛎养殖,目前未受赤潮影响。
据了解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
一种异常现象
每年4至6月
是赤潮高发期
沿海水质毒性强
严禁任何人员下海游泳、入海采捕
切勿食用贝类等海鲜品
竹筏不得出海钓鱼
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要知道因它导致的
贝类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曾造成福建多人中毒
泉州石狮:8名人员误食贝类中毒!
2017年6月7、8日
受赤潮影响
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至西岑村海域的
贝类产品受到污染
发生两起8名外来务工人员
因捡贝类海产品失误中毒事件
漳州漳浦:36人吃淡菜中毒!
受海洋赤潮影响
2017年6月8日下午
漳州市漳浦县36名村民疑似食用青蛤后
出现中毒症状
惠安三渔民疑捡食淡菜入院
2017年6月12日
凌晨两点多
惠安东桥镇的三名宁德籍渔民
疑似食用海产品淡菜(贻贝)后
出现呕吐、四肢麻痹等症状
被紧急送往惠安县医院抢救!
特别提醒大家伙儿
近期小心提防
赤潮沿海水域的贝类等海鲜食品
别轻易购买和误食!
那么 在预警通告中
特别提到了
“麻痹性贝类毒素”
这又是什么呢?
▽▽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神经毒素,因人们误食了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而产生麻痹性中毒的现象,所以称之为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很强的毒素之一,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麻痹性贝类毒素会导致人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mg就能使人死亡。
资料图。图源:摄图网
通过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展规律
发现贻贝动物中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
在每年4、5月份将达到最高
这也是每年到了此时
“海虹(青口)中毒事件”
高发的根本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呢?
1 吃海鲜一定去正规市场购买!
大家在购买贝类(如牡蛎、青蛤)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2 食用贝类请注意以下要点!
✔贝类要煮熟后方可进食;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
✔尽可能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贝类,尤其是野生贝类;
3 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若进食贝类海产品后,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及肌体无力、头痛和晕眩等症状,请及时前往邻近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将饮食史告诉医生。
综上所述
对于“青口中毒”问题
大家不必过度恐慌
春冬季尽量不要食用
在购买和食用时也要注意留神
一旦怀疑中毒时
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
进行催吐处理
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治疗
确保及早排除体内毒素
最后,
小编还要啰嗦一句:
在赤潮暴发高峰期
千万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
野生的贝类哦~
食品安全千万小心!
赤潮期间,
请大家慎买慎食贝类海鲜!
赶紧告诉身边人!
↓↓↓
✔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
✔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
✔肝病患者或免疫缺陷者以及酗酒者,勿生食贝类;
来源:长春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