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周颂·良耜》);

“有略有耜,俶载南亩”(《周颂·载芟》);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豳风·七月》)。

诗中的“耜”sì,被大量的提到,这说明到周朝时,耜的使用广泛而普遍,已是耦耕中的主要农具。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1)

浙江河姆渡遗址骨耜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2)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耜】,

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这一时期遗址发现较多的耜,是用石片打制再加以磨制而成的。器身多扁平,刃部呈圆弧或尖锐状,便于入地翻土。耜也用骨、木材料制作,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二百多件骨耜,这成为河姆渡遗址区别于其他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大特色。骨耜用偶蹄类哺乳动物,如水牛、水鹿等的肩胛骨制成,肩部挖有一个方孔,可穿过绳子绑住木柄。骨耜的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安装木柄,槽两边开有两个孔,穿过绳子正好绑住木柄的末端,这样安装木柄非常牢固,使用起来不会松脱。

【耜】不是最早的农耕工具,它是由【耒】发展而来。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3)

【耒】lěi

“耒”是一种古老的农耕工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来”宇除了读古书遇到外,现在极少使用。然而,用“耒”做偏旁的字我们却在经常使用,如“耕”、“耘”、“耙”、“耦”等。

从以上字形看,“耒”是一种带有两个叉的木棒,当起土工具用。耒最早也有单尖形,单尖耒的尖头演变成扁平的板状,就成为“耜”。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先民逐渐由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转向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定居生活。农耕需要工具,最早使用的耕地农具非常简易,就是一根头上削尖的木棒。

后来,先民为了加强掘土的力量,在尖棒的下端绑上一根横木,便于脚踏。进一步,为了减少掘土时的俯身角度,先民将木棒的直尖改为斜尖,这就成为单尖木耒。

进一步,为了增加掘土效率,先民将耒的单尖改进为双尖,这就叫双齿耒。

耒是木制的,不易保存,因而考古中极少发现木制耒的实物。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临潼姜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使用双齿耒挖土后留下的痕迹,证明原始农耕中确实使用过这种农具。虽然见不到实物,但是通过后代的文物和民族学资料,可大致了解古代耒的形状。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4)

神农执耒图(山东武梁祠石刻)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5)

如山东武梁祠石刻神农执耒图中刻画的就是双尖木耒;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利用树丫制成,推测最早的木耒也应是这样制作的。

单尖耒的尖头发展为扁平的板状,就成为“耜”,形状与今天的铲相似,起土功效比耒大。

农史专家认为,中国农业有自己的发展形态,最早的耕地农具就是耒和耜,古代农业的早期形态可叫做“耜耕农业”。

“耒”“耜”都与农耕有关,后来两字合用,泛指农具。如唐末著名诗人陆龟蒙撰有《耒耜经》一书,书中介绍的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使用的耕犁等农具。

从“耒”的字,其词义都与古代农具或耕作行为有关。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6)

耧车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7)

如“耧lóu”,是一种用于播种的农具,也叫“耧车”、“耧犁”,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分。三脚耧最早由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这种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前行,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效率很高。

周代诗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8)

猪八戒用的“兵器”,原本是一件农具

又如“耙”,是用于碎土和平地的农具,按工作部分不同分齿耙、无齿耙、圆盘粑等。另外耙也指扒翻谷物及聚散柴草等的农具(这种用法时,音读pa),如木齿耙,竹齿耙。你也许没见过耙的实物而说到《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铁齿耙,说他“倒打一耙”,定会唤起你的印象吧。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