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

四月初春,天地间焕发盎然绿意,许多人心中都想起一句传世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众所周知,春分后十五天就是清明节,是备受重视的节日之一。从古至今,清明节流传着几样传统习俗,如扫墓、踏青、吃青团、放风筝、戴柳等等,而扫墓则是清明节流传最为广泛、深入人心的习俗。大多数国人都会在清明节时回乡祭祖,表达对祖先的爱重。

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1)

一、清明节的来由

清明节又称为鬼节、冥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

在广东英德,就发现了13500年前的墓葬遗迹,也就是说,在旧石器石器,中华子孙就已经衍生了墓葬礼俗观念。后来,随着朝代变更和历史发展,清明节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习俗也从墓祭风俗,融入了踏青、禁火冷食的民俗文化。

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2)

二、清明活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风俗有所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时最基本常见的活动。

清明扫墓又称作“墓祭”,民间又称作上坟。主要活动是除草上香、供奉祭拜,表达对祖先的孝道和思念。此时,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长辈亲戚们来到祖先坟前,为先人点香烛、烧纸钱,聊聊过去一年家族的大事小事。因此,清明祭祖不失为一种团聚家族的好方法。

踏春则是清明节的另一个保留活动,古时候一些文学作品,如“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就形容了古人在清明节去昆明池踏春的情境。

此外,各地还发展出了植树、放风筝、插柳、荡秋千、蚕花会等特色习俗。

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3)

三、祭拜风俗

在所有清明节活动中,扫墓祭拜是最受重视的一个、也是最需要注意细枝末节的活动。在民间,口口相传着一句俗语“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做到了这两点,可以避免祭拜出问题、闹笑话。

这句话通俗易懂,非常容易解读,也因此流传千古。

“扫墓不过三代”是指需要为三代以内的祖先们扫墓,好比如为人子,可以为父亲辈、爷爷辈的祖先扫墓,但是绝不能为曾字辈祖先扫墓,这是大不敬。

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4)

“上坟不过未时”是指扫墓时要赶在未时之前进行,也就是下午13点至15点。

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语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仔细解读,这句话其实是玄学、也是哲学。

四、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

在古时候,人均寿命有限,许多古人都只见过三代以内的亲戚,就连七十岁都可以称作高寿。因此,古人对于爷爷辈和父亲辈的长辈才留有印象,也更有感情,而对于曾字辈的祖先们,则会因少有相处而记忆不深、难以亲近。

因此,在清明扫墓时,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为亲近的长辈扫墓,行事也更细致、虔诚,而为更高辈分的祖先扫墓时,就难免会多多少少的疏忽、例行公事。久而久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过去,高辈分祖先的坟墓就荒芜、残旧、甚至消失了。

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5)

这也就是“扫墓不过三代”的原因。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均寿命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宣扬孝道弘扬、传统精神复兴,相信“扫墓不过三代”这条俗语很快会被新社会习俗取代、消失在历史中。

而上坟不过未时则与古代的阴阳学说说挂钩。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广为传播的一种哲学,阴阳既是对立、也是统一。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生为阳、死为阴,而清明节是一个阴阳交汇的节日,阴阳两隔、如隔天堑,因此祭祖需要非常注意时间节点,以免招惹是非。

古人为什么要上坟(古人云扫墓不过三代)(6)

时间分为二十四小时,古人将一天一分为二,认为时间存在两个几点,分别是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二点。

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因此,中午十二点是阳气最旺盛的节点,十二点过后则阴气会逐渐加强。

古人敬畏鬼神,如果在下午才扫墓,不仅天色减弱、不利于视物行走,也不利于人身、心理安全。故而,为了避免在扫墓供奉时受到阴气侵扰,最好在未时之前进行祭拜,此时阳气最旺盛,也最安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