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的林黛玉(新晋梗王林黛玉)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

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

我要是信了,

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咱俩吵架还要跟别个讲,

倒显得我无理取闹,

斤斤计较了”

“倒是我的不是了,

我这心窝子,

可比那数九寒天的冰碴子还冷了”

……

这些词句配上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声调,

最近火遍网络,

激发了网友们的模仿欲。

在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

“林黛玉式”话风和模仿秀大量出现,

被戏称为“林黛玉发疯文学”。

黑化的林黛玉(新晋梗王林黛玉)(1)

林黛玉真疯了?

其实并没有!

文学作品中的林黛玉,

给人的印象是温婉秀气,

经常两眼泪汪汪,

一言不合就作首诗,

但怼起人来柔中带刚,

噎得对方一愣一愣地。

网友们借助“林黛玉发疯文学”,

对职场、爱情、友情等问题发声,

用略带委屈的语调,

说出反驳观点。

措辞看似冗长,

但逻辑又合乎情理,

实现了“轻声放狠话”的效果。

黑化的林黛玉(新晋梗王林黛玉)(2)

黑化的林黛玉(新晋梗王林黛玉)(3)

黑化的林黛玉(新晋梗王林黛玉)(4)

这还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谁能想到,

文学作品中的林黛玉,

如今穿越百年来到2022年,

在互联网世界帮广大网友“怼人”来了。

虽然“林黛玉发疯文学”中有“文学”二字,

但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毫不沾边,

本质上属于玩梗。

与之前的“绝绝子”“凡尔赛”

“yyds”“emo”等缩写梗相比,

“林黛玉发疯文学”传统的表达方式,

和互联网世界“短平快”的表达方式形成反差;

林黛玉的形象

又和“发疯”二字形成反差,

产生了某种“反差萌”,

让网友直呼“爱了”。

“会说话”是一个人有情商的标志,

如何委婉地表达不同观点,

也是一门“生存技巧”。

在这届网友心中,

对比巧舌如簧的王熙凤,

看似柔弱的林黛玉,

才是真正的“话术大师”:

真性情、有才情、不服软,

言语犀利且有文学色彩,

恰好能表达出

网友对现实状况的某种不满意,

但经过调侃后,

又与现实和解的微妙情绪。

《红楼梦》是内涵极为丰富的经典著作。

每个时代都会有

对著作和人物极具特色的理解和传播。

著作中人物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在互联网时代引发了全新的带入感,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经典著作不一定是高高在上、

束之高阁才好,

让更多的人知道、阅读、

谈论、欣赏和运用它,

也是一种对经典文学的保护和推广。

可以看到,

“林黛玉发疯文学”火了之后,

《红楼梦》文学著作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演员们,

也得到了年轻一代网友的喜爱。

还有网友感叹,

文学底子薄竟成了上网劣势,

“如今不读《红楼梦》,

不懂点文学,

都不敢发朋友圈了。”

一些网友买书读原著,

通过文字勾勒脑海中的林黛玉形象。

网络热点,

如同潮起潮落,

终会随着新梗的产生而消散。

就像不久前电视剧《西游记》里的

豹子精莫名火了一样,

“林妹妹”的梗也终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对网络多元化的娱乐方式,

只要不越界伤害到他人,

还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而不是消极慨叹,

全盘否定,一禁了之。

但也要提醒一句,

莫过度沉迷于“疯言疯语”,

莫让“发疯”只是浅维度的娱乐风,

有机会应重温经典,

细品原著内容的滋味,

生活和认知才会有真正提升。

来源: 央视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