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1)

古人有云,食色,性也。饮食,实在是人生的大欲,之一。可有那么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食物没有什么概念,常常,等不到饿了,就到了下一顿的饭点儿,依循从小的家教,自不会漏过每一餐,只为习惯。至于吃什么,俩字:随便。

想想,自有记忆以来,​对食物提过要求,似乎只有那么寥寥几次。一次是还年幼,在老爸给盛稀饭时,说了句,不要红薯。结果你猜怎么着?老爸笑着回道,今儿个没煮红薯。不知怎么地,自尊心一下溃不成兵,饭也不吃了,气呼呼去了学校。不过,前脚刚在座位上坐定,后脚,哥就把饭送到了教室。真是没脾气。

成年后,体质的原因,吃了辣椒就上火,没有例外,一两天之内,痘痘约定好了似的,三三两两从脸上冒出来。于是,如果有条件,总会郑重其事在点餐前加一句,不要辣椒。

除此,在吃饭这件事上,我可真算得上是个好好先生,只要咸淡适宜,都会眉开眼笑评价好吃。​

我曾经以为,自己对食物是低欲望的。可在看了一些关于食物的文字,总不自觉搞得喉头生津,心里痒痒,甚至,干脆憧憬起它们在舌尖盛放的模样。不知道,沉迷的到底是食物,还是文字了。

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2)

来,给面条上个价值

作为曾经的文青,现在的文中(文艺中年)​,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口之所品,等等,一切外物,与人相遇,都是要赋予意义存在的。这点儿,有点儿像《奇葩说》里的黄执中:

我们今天谈论的不是……,而是……。

早些年,读到指尖的《饥饿的面条》,就可归属此类。她说,“15年前玛丽亚的那碗雪白而冷静的面条,还有那个一起吃面条的人却深入到骨髓,某种意义上我就是那碗面,而他因为我的年少和单纯而拒绝用他来暖自己的心房。”

至于是什么面,鸡蛋面,牛肉面,茄汁面,羊肉烩面,兰州拉面,或者,什么什么,在她的文字里统统不重要,最多,也就是“给他下面条,热腾腾的面条出锅时,他说,你做的面真香……”

由此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想不到食物还有如此功效。你看,真正使人饥饿的,不是面条,而是内心对爱情,对人生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离吃饱始终差那么一两口。

这是食物通过文字给我上的第一课,如今看来,简直称得上妥妥的“上价值“。

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3)

食物与人的天时、地利,还有人和

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某人避难期间,或东躲西藏,或疲于奔命,搞得是饥肠辘辘,只差前胸贴后背,进了农家,讨了极家常的饭食,呼呼噜噜之后,大呼好吃。乃至于他日得脱险境,吃遍珍馐仍觉无味,心心念念从前的美味,找人来做,只是,同样的食材,再做不出记忆里的美味。

这便是食物与人的缘分吧,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日后的魂牵梦绕,再梦绕。

问:通常,食物什么时候最好吃?

答:当一个人饿了时。

只是,这世间事又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无数吃货、非吃货们给出的回答也千姿百态,冷了时,热了时,烦了时,开心时,心里有事时,心里没事时……

看过一篇文章,《要么啪啪啪,要么吃火锅》,言语可爱,引为神作,念念不忘到冬天一来就想起了火锅,只因“如果冬天到了,你还没有陷入热恋,那就要做一件躁热的事,就是吃,火,锅。它是挽救你冻死的另一个办法,也能让你体验另一种形式的男欢女爱。”

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借助文字比肩对照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只让读字的人一边暗叫过瘾,一边盘算着待下雪时,定要呼朋引伴吃上那么一顿。

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4)

去繁就简,使吃东西这件事回归本真的美

不为饱腹,不为一日三餐,不为任何的其他外在原因,单单是食物入眼入口的这一刻,让人如沐春风如浴暖阳的有没有?

曾经孤陋寡闻,看了张春的《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惊为天人,言语散淡,朴素,单个的文字平常至极,并无奇特之处,组合在一起却能一秒钟把人带到吃的现场。算是彻底改变了我的三观。

她开篇就说,“白开水要刚好烫嘴的温度,但不会真的烫到人。微微感受到滚过嗓子的温度。最好是用力喝到满口,让烫嘴的开水轻轻烫到整个口腔”。

太传神了。恨不得立马倒杯白开水,把世界摒弃在外面,只专心体会。是的,我喜欢喝稍微热一点儿的开水,对它的热情,即使身处炎热夏天也是不曾减损一丝一毫。那入口一刻的快感,真被张春说绝了。

其他,还有很多很多,像“薯条,刚出锅,热热的,外边脆脆,还有一点明显的细盐在外面”,“鸭脖子用手撕着一条条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啃到只剩白骨,最后一口持白骨上的软骨,才最美”,“热馒头应该撕开夹红烧肉和油条……把它们分别剪成丁,然后把馒头分成至少三层,很整齐地摆进去。这样当你一口咬下去时,才不会因为肉或者油条一下没咬断而扫兴”……

像是拿了个放大镜,无限量放大了吃这一刻的感觉,她写得兴致勃勃,这边厢直让读的人把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吃东西这件事挺美的。

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5)

食物的百般滋味,终归还是人生的味道

曾经写过这样一个话题,“这一生中你再也吃不到的饭菜”。洋洋洒洒回忆了一遍在学生时代吃过的米线。有朋友留言:我永远记得奶奶做的酒糟炖毛芋,红烧泥鳅...她去世后,一次又一次试着做,却再没有做出奶奶的味道。

是这样,食物总是承载着人的情感,是独属于个人的味觉密码,也是一个人经历的日子,走过的路。

苏东坡爱吃,在颠簸流离的生活里总有一丝暖意,袁枚爱吃,把归隐后的生活过得活色生香,而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大家,汪曾祺,则是在最平常的食物里,寻找到生活的百般滋味。

他在《故乡的食物》说: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而另一种食物,则是“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这哪里写的是食物,分明是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

当然,他写的关于吃的散文,可太多太多,一个“吃”字,涉及的菜式遍布大江南北,食物的种类数不胜数,连带着他对各个城市的记忆,无不显示他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热爱。读着读着,不自觉就生出了文化认同感。

他的人生态度,全在《四方食事》里,他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窃以为,可以打印下来,带在身边,日日背诵三遍。

五味饮食禁忌(食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6)

《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句话,记忆犹新: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果然,“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诸多不易,但好在,总有食物慰藉着疲惫的我们。能在酸甜苦辣咸里品尝到诸般美妙固然很好,倘若不能,在关于吃的文字里玩味也不失一件趣事。文字,是食物在人间的另一种味道。

-END

【作者简介:青青竹叶青。山高水远,文字相伴。浅浅文,淡淡情,畅聊80后的诗与远方。你若恰好在,我们一起聊聊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