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

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1)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一观点,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提出了,原文是这样的:

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第一句“道可道,非恒(常)道。名可名,非恒(常)名”,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理解。

1、道的理解,莫衷一是

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2)

有的理解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名如果可以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恒常的名了。言下之意,永恒的道和名都不是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还有人理解为:道可以说出来,但它不是我们普通、平常所说的道。名也可以表达出来,但它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名。

就是说,老子要表达的道和名不是芸芸众生能理解的。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于唐玄宗。他说:道是可以说出来的,而且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道。名也是可以表达出来的,但名不是不变的名。

2、道可以说,但道也是可以变的

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3)

对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其实老子的本意也不是一定要叫人按照某一个法则、规律、道理去做事。

老子提倡的是“无为而治”,百姓自己领悟道理,君王无为而治,那就是最好不过了。所以说,对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不必局限于某一个框框内。

但是,任何一个道理都应该可以让人理解,可以传授,所以不管多大的道,都是可以言传,都是可以身教的,更有大道至简的说法,再深奥的道理都应该尽量简化,以致于每个普罗大众都可以领会接受,所以不存在不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道。

既然道可以表达出来,那么慢慢地就会被世人所领悟,而成为常道了。

所以,我更认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道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个观念。

3、万变不离其宗,真正的道是宇宙之道

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4)

随着岁月的更迭,时空的轮转,很多道都在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条件下,各种思想、理论、可能都会变。

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可能会变,商人的经商之道可能会变,父母的教育之道可能会变。这里说的道是具体的方法,是普通人可以接纳领会的道。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真正的道是宇宙之道,是万物的起源之本,这个大道是不变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开始。

4、天地万物生于无,有生于无

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5)

万物始于无,无就是大道吧。“‘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老子的另一句“天地万物生于无,有生于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宙也是从无开始的。

宇宙起源于混沌状态,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

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生出来的,生命起源于一个精子细胞,随后与卵子结合慢慢形成胚胎,分娩后形成完整的身体。最后,通过后天的教育、滋养、影响,人的思想、语言、情感、行动等慢慢形成,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5、从无中看奥妙,从有中看端倪

道德经的道是怎样的(道德经道可道)(6)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无中可以观察它的奥妙,从有中可以观察它的端倪。

做人做事,不妨常放空自己,使自己空无一身,正因为有了“无”,你才能有“有”的欲望 ,为了“有”而奋头,而拼搏,从而可以“无”中生“有”,这就是“无”之妙吧。

如果“有”了,我们要经常反省,要细察,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漏洞和端倪,从而可以及时补救。

无时莫自悲,无才能生有;有时莫自满,要查漏补缺。

这一无一有,玄之又玄,玄妙之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