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情节背后的历史(两千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

汉唐时期是最让中国人骄傲和热血沸腾的时代,因为这两个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巅峰,四海臣服,万邦来贺。尤其是汉朝时期西域守将陈汤的那句霸气上奏“明犯强悍者,虽远必诛”,可见那个时代华夏先祖的那股血性和自信。

拯救大兵瑞恩情节背后的历史(两千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1)

今天要说的是东汉时期汉军的一次千里救援的军事行动,小编读《后汉书》看到两千年前的这段“雷霆救兵”时顿时内心沸腾,为我华夏先祖感到骄傲。

当时东汉恢复国力后,为了恢复丝绸之路的贸易,再次用兵西域,同时为了加强西域控制,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时耿恭任职戊己校尉。东汉大军班师回朝后,耿恭率领三百人留守在金蒲城,该处正好处于北匈奴通往天山的咽喉要道上。

拯救大兵瑞恩情节背后的历史(两千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2)

匈奴人看汉军主力撤离,当即集结军队大举进犯,耿恭面对数倍于己的匈奴大军,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最后匈奴大军败退而去。耿恭知道匈奴人一定会再次大举来犯,金蒲城不易防守,于是率军退往易守难攻的疏勒城,同时拍范羌回朝请求支援。

拯救大兵瑞恩情节背后的历史(两千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3)

其时正好汉明帝驾崩,朝廷占时没有派兵救援。于是耿恭率领三百人依托有利地形和匈奴几万大军对持一年,宁死不降。最后,朝局稳定之后,由7000人马组成的救援大军千里驰援,开赴西域边关实施救援任务。当范羌率领救援大军,翻越天山击退围城匈奴大军时,守城将士只剩下26人。之后率军撤离疏勒城,在撤退过程中与匈奴人且战且退,翻越天山最后只剩下13人活着到达玉门关。

拯救大兵瑞恩情节背后的历史(两千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4)

玉门关守将中郎将见到十三将士后,郑重为耿恭及部下沐易衣冠并上报朝廷。群臣百姓听闻,极为振动,带十三将士回到洛阳时,百姓争相迎接,纷纷上书为耿恭及所部人等请功表彰。

拯救大兵瑞恩情节背后的历史(两千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代就开始尚儒的,只是这个儒不是宋代程朱理学的腐儒,而是讲究精通六艺,提笔能文,投笔可从戎的儒;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掳飞灰湮的气度和风雅;是苏武牧羊的忠贞;是霍去病封狼居的英武豪迈。

这些沉淀在华夏历史印记的英豪,可为后华夏世子孙之精神丰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