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灭亡顺口溜(自相矛盾的邯郸南中牟邑学说)

战国灭亡顺口溜(自相矛盾的邯郸南中牟邑学说)(1)

上一篇是对他们观点的一些基础性的反驳,这次接着反驳该文的第三部分:从早期文献推测中牟的方位。这部分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出错最多的部分。

作者首先就排除了中牟县学说,这和顾祖禹的套路是一样的,他们对中牟县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却妄下结论。因为他们是确信有河北中牟邑的,等于一开始就现在错误的道路上。其实,只要把中牟县历史研究透了,中牟邑的历史自然就清楚了。

战国灭亡顺口溜(自相矛盾的邯郸南中牟邑学说)(2)

一,作者的核心观点就是中牟城在邯郸南,包括正南、西南、东南。

治平解析:二位作者还写有另一本书:《邯郸简史》,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狄人在短短几年内南征北战,伐邢灭卫,占领了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燕国以南的大片土地,邯郸位于邢都和卫都之间,此时无疑转属北狄统治之下。邯郸一带属狄后,北狄的东征不久即停止,齐桓公沿黄河设防。”这里作者说的已经很清楚了,邯郸一带落入狄人统治之下,齐桓公没有进入河北讨伐狄人,在黄河东边构筑防线,也就是建造中牟等几个城,也就是说,在《邯郸简史》里作者这这段时是承认中牟城在黄河以东的。而作者又突然在这篇里说中牟城在地处河北(也叫河西)的邯郸附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都是你写的文章,一篇说东,一篇说西,到底哪个对呢?你自己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做到融会贯通,统一观点,这能让别人相信吗?参看其他史料,《邯郸简史》里说这段话是正确的,不过在后面作者们也还是把中牟城放在邯郸历史里介绍,也让《邯郸简史》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二,作者原话:首先,根据中牟是“邯郸之肩髀”,可以断定中牟在今邯郸市周围地区,包括冀南和豫北在内。

治平解析:邯郸之肩髀这句话,作者上面有提到过:“中牟无令,晋平公问赵武曰:‘中牟,晋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寡

人欲得其良令也,谁使而可?”这是晋平公(?―公元前532年)想为中牟县选个县令问赵武时说的话,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就是:中牟这个地方,是晋国的大腿和胳膊,是邯郸的肩膀和大腿。这很明显晋平公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中牟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亲自为中牟选择县令。再者,晋平公说这话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整体全局的角度上来说的,而作者只引用其中的一句话来做为证据,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有,作者是站在局部的立场来解释晋平公的话,自然就会有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局限性。 “邯郸之肩髀” 就理解为在邯郸附近,那前一句应该怎么解释呢?你把晋国的大腿和邯郸的肩膀都放在邯郸附近,是不是把晋国看的太小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你把一个比喻当真已经够奇葩了,还堂而皇之的放在历史研究的文章中当主要论点论据来使用,断章取义的引用,望文生义的解释,让此文显得极不严肃。

我用再来深入研究一下晋平公说这话的历史背景。据诸多史料记载,从晋景公(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时起,晋国就不断

讨伐狄人,夺取了河北的大部分,又东渡黄河夺取了郑国的大片土地,其中就包括中牟县一带。由于中牟城极具军事战略价

值,晋国一直都是很重视它,《春秋》就记载说“晋车千乘在中牟”,可见中牟城的地位有多重要。晋平公亲自为中牟选令就能理解了。此时, 晋国经过多年的扩张,国土面积已经很大了,主要有三部分:山西本土、邯郸一带、中牟县一带。这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如果把山西本土那一块比做头,中牟和邯郸比做腿,就很形像了,当然此时中牟和邯郸是互为肩膀的,这就能很好的理解晋平公的比喻了,至少要比作者的解释的形像和合理多了。

战国灭亡顺口溜(自相矛盾的邯郸南中牟邑学说)(3)

三,作者原话:其次,根据有关文献,中牟位于邯郸之南(包括正南、西南和东南)。

治平解析:作者下面说了很多,也没有说明白这个中牟城到底是在正南还是东南或是西南,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在哪里,反正就在那一片,你自己看着办吧。城池是固定的,不像人一样能到处跑,要是作者都搞不清楚,那读者就更闹不清楚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作者给读者出了一道选择题。作者列举的三个方向,看上去有这么多的证据来支持,其实效果恰恰相

反,这三个是相互支持,但因为城池只能有一座,所以它们也有相互否定的关系。只有在三处都处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它他才是相互支持的,一旦确定了一点是对的,其它两点立刻就变成反对关系。不管谁来选择(包括作者们)都将面对1:2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局面。这是一种比较隐晦的自相矛盾。

四,作者也提到:,“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7见《水经注》卷二二《#(左水有曾)水注》。)。既可以作为交换的对象,说明中牟于赵已无关紧要。

治平解析:魏国迁都大梁时,赵国国君是赵成候,都城在邯郸。既然中牟城在邯郸附近,那就是京畿,只有作者们敢说京畿之地无关紧要吧?再来看看赵国用中牟城换的是哪个城,据李晓杰先生写的《战国时魏国疆域变迁》中考证是繁阳(河南内黄县),这就更让人不明白了,用自己的京畿重地,又是军事重镇,去换别人的偏远小城,赵成侯也是有作为的君主,智商不会这么低吧?正确的解答前面的篇章已经已经说了。

这篇文章里还有不少问题,如赵国南部边界的问题、《汲郡古文》中的话等,这些在前面的篇章里都反驳过了,就不在重复。

战国灭亡顺口溜(自相矛盾的邯郸南中牟邑学说)(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