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

声声许郎,千年心事,白蛇之情,今朝梦圆。

最近,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6场超前点映场场爆满。猫眼数据显示,《白蛇传·情》已经成为首映日预售上座率和场均人次的冠军。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1)

《白蛇传·情》海报

由张险峰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小敏和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王燕飞、朱红星联合主演的《白蛇传·情》将在5月20日全国公映。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2)

《白蛇传·情》剧照。

在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这部影片的宣传片段更是频频霸屏。一句“人家你情我愿,碍了谁的眼,关哪佛的事,逆了哪里的天?”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内心,不少人留言评论表示,在今年的“5·20”每一对有情人都应该去电影院重温白娘子与许仙的神仙爱情。

这神仙般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曾小敏说,“这部电影在审片和点映式我看了十几遍,每看一次我自己都会流泪”。为戏中的爱情,也为这部剧“出炉”的不易。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3)

《白蛇传·情》广州点映现场。

其实,曾小敏一路走来,《白蛇传·情》一直相伴。2017年5月,曾小敏凭粤剧《白蛇传·情》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9年4月,曾小敏又凭该剧获得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该剧于2014年创排, “当初启动创作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不要去做,因为这个题材太经典,传统版的演绎已经深入人心,要超越太难。但是我想,我们追求的不是要超越经典,而是希望有新的表达和创意,经典也需要加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元素进行推广,只有创新突破才能让老戏迸发出生机”,曾小敏说。

为此,她认为,“《白蛇传·情》这部电影的拍摄以及核心理念融入的创新手法,是具有挑战性的,“这是国内戏曲电影的一次大胆尝试”。

到底这部戏有多创新?对于传统戏曲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南都记者专访了曾小敏。

谈粤剧电影“出圈”

戏曲魅力 视觉时尚 精准特效

南方都市报:广东粤剧院剧目不少,为什么选择把这部剧拍成了电影?

曾小敏:确实很多粤剧剧目都可以从剧院搬上银幕,这次选择白蛇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能赋予的空间和想象力很大,电影的手法可以超越舞台表达,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对传统经典剧目的创新和突破,是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播的重中之重。

南都:这部电影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加上特效镜头,也就是用西方视觉技术表达中国传统美学,你怎样看待这次尝试?

曾小敏:中国传统美学的西方视觉表达,这既是结合,也是共鸣、共情。我们用西方的特效技术呈现的是我们中国的东方美学。西方美学追求光影、立体和层次,东方美学追求的是平面感、构图、色彩以及气韵。把美的理解融入同一个高度,美的表达自然可以做到无缝连接,游刃有余。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4)

《白蛇传·情》剧照。

南都:电影里的国风服装都美轮美奂,这一部分能否介绍一下?电影与国潮文化是如何结合的?

曾小敏:《白蛇传·情》的每一帧画面都很唯美,每一次定格都有内容。这是创作之初的设想和要求。国潮的基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粤剧里面的服装、道具、甚至每一个符号化的内容,都应该有走近潮流文化圈层的能力和潜力。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5)

《白蛇传·情》剧照。

南都:相较于传统粤剧舞台表演形式,你认为电影形式有什么优点或缺点吗?

曾小敏:电影和舞台互为补充,确又不可彼此替代。电影表现可以更生活化,技术应用更多元,传播范围更广泛。

南都:这次的点映口碑很好,您觉得应该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形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曾小敏:传统粤剧要创新,电影本身也一直在创新。粤剧与电影彼此成就,互为内容,这才能双向赋能。

南都:《白蛇传·情》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大奖的提名,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它这么“出圈”呢?

曾小敏:戏曲本身的魅力,加上创作团队的理念植入,同时又在唱腔音乐设计上下了大功夫,还有视觉观感的时尚化、特效的精准赋能等。

谈角色塑造

“白素贞”是最时尚和最完美的女性形象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6)

《白蛇传·情》剧照。

南都:在拍摄《白蛇传·情》的过程中,你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挑战吗?

曾小敏:既要展现粤剧的灵魂,更要符合电影的特性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这也是破解一切困难的标准和决心。在拍摄过程中,对身体的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新的挑战。

南都:你之前还拍了一部粤剧电影《柳毅奇缘》,相比上一次,有什么新的感受和挑战?

曾小敏:不同的导演团队和制作团队,不同的剧目,从这个角度说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又都是粤剧的内核,所以本质的核心是相同的,这是两种不同的尝试。

南都:你在《白蛇传·情》中的表演跨越了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难度大吗?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是否应该具备这种跨行的技能?

曾小敏:演员当然具备的专业技能越多越好,可以在角色塑造的立体性和创新维度有所帮助。但也未必要求优秀演员个个面面俱到。把自己的专业行当做到出类拔萃,依然优秀。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7)

《白蛇传·情》白素贞造型图。

南都:你怎么看白蛇这个角色,与你本人有类似的地方吗?

曾小敏:“白素贞”是最时尚和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有自己的生活主张,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勇于表达,不惧强权,敢于反抗,也可以忍让和妥协,那么完美和自信!而对于我来说,拥抱、创造、传播真善美,即是艺术追求,也是人皆有之的生活驱动力。

谈粤剧创新发展

在传承前提下与时代无缝连接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8)

曾小敏粤剧扮相。

南都:粤剧本身是一种地方剧种,但是你在郑州等地的舞台表演非常受欢迎,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粤剧唱词粤语发音,其他地区的观众朋友们大都听不懂。

曾小敏:意大利的歌剧打破了语言的隔阂,传唱世界,被奉为高雅音乐;俄罗斯和日本的民歌,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音乐审美,引领着当时的潮流的同时,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成长记忆。语言的个性恰恰更能形成艺术的独特基因,懂了艺术然后懂了人心,自然也就懂得了唱词的含义。

南都:《白蛇传·情》是一个新编粤剧,这个剧也是你角逐梅花奖的剧目,为什么选了《白蛇传》这个传统题材改编?

曾小敏:大家都熟悉的经典故事,白素贞这个角色的画像特别适合粤剧温婉优美的表达方式。传统经典加传统粤剧,用新编呈现,是特别有价值的尝试。

南都:现代新编粤剧和传统粤剧有什么不同呢?比如你的新作品《红头巾》,你认为新编粤剧比传统粤剧更有市场吗?

曾小敏:新,本身就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的进化与成长,这个逻辑一旦成立,那就意味着“新”是对“老”的另一种表达,与时俱进应该会有更多可能。前提是,在传承的前提下与时代无缝连接。

南都:你开启了全国艺术巡演。为什么会产生将“东方粤剧与西方交响乐结合”的这一想法呢?这么做会破坏粤剧的传统之美吗?

曾小敏:东方西方,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升华和成全。

南都:据你了解, 学习粤剧的年轻人多吗?如何在年轻人中普及?你怎么看待抖音上有很多网红唱粤剧?短视频是否有利于传承粤剧呢?

曾小敏: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亲近粤剧,只要接触到了粤剧,我们就有信心让年轻人对粤剧爱不释手。抖音上粤剧的曝光越来越多,这一定是好事情。对粤剧的传承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肯定对传播有好处。当然,我们更希望传播者也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和艺术鉴赏,那么传播的效果会更好。

个人成长经历:

曾小敏白素贞(曾小敏白素贞)(9)

曾小敏,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广东省非遗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二届广东省党代表,广东省妇联副主席。她醉心粤剧表演艺术,专工闺门旦、刀马旦、花旦等行当,文武兼长,扮相俊丽端庄,唱腔圆润委婉,表演细腻,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以及同行的赞赏。曾主演《花蕊夫人》《青春作伴》《白蛇传·情》《梦·红船》《谯国夫人》《红头巾》等数十部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大型原创粤剧,荣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数十个国家和省级奖项,并入选“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997年曾小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与广东粤剧学校进入广东粤剧院工作,凭借扎实的基础功和对人物到位的演绎,曾小敏荣获第二、三、五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并荣获首届“中国红梅杯演唱大赛——红梅大奖”。

2005年,广东粤剧院成立广东粤剧青年团,曾小敏以高票当选青年团副团长。作为当时平均年龄22岁的新生粤剧表演团体,曾小敏以一股勇往直前的拼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青年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大明悲歌》《青春作伴》《白蛇传·情》《梦·红船》……这些在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的原创剧目,为青年团多次荣获了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曾小敏也多次荣获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新秀奖”等,并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大量青年艺术人员茁壮成长,成为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获奖最多的团体,不少艺术人才已成为当今广东粤剧院的中坚力量;在短短十年间,广东粤剧青年团从默默无闻到树立品牌,曾创下一年演出近200场的市场佳绩。2008年曾小敏被提拔为广东粤剧院院长助理,她积极带领演出团走进基层,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老人院等活动,服务群众,被先后评为广东省直属机关工委“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直属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系统和行业“窗口之星”、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省新世纪之星、广东省优秀文艺志愿者等称号。

2014年曾小敏被任命为广东粤剧院副院长,2016年兼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2017年主持全面工作,2019年8月担任广东粤剧院院长。近年来,她创作并领衔主演了《谯国夫人》《红头巾》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大型原创粤剧,领衔拍摄了《柳毅奇缘》《白蛇传·情》等多部获国家级电影奖的优秀粤剧电影,主唱了《此生最爱是梨园》《每一个春天》等多首获中宣部“中国梦”原创歌曲及五个一工程奖的粤歌。致力粤剧传承普及及公益推广,打造“线上春班”、“粤韵ONLINE”、“周末睇大戏”、“名家演出周”等多个线上线下品牌项目,仅疫情期间近千万人次在线观看,在业内起标杆作用。每年开展惠民演出100余场,组建讲师团,近三年开展近500场进校园演出活动,倡导推动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开设戏曲必修课,组织推行粤剧社会化考级,带领粤剧两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作为新一代粤剧领军人,2021年举行的广东头雁工程之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活动在全国戏曲界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