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的分布及特点(西南地区神奇的吊脚楼)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后,无奈迁到了鄂西,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上竹子的节节,这些东西燃烧的时候就会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这种方法虽然能够驱赶大的猛兽,但是对无处不在的毒蛇、蜈蚣却无能为力。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经过改进、改良就演变成了现今西南山区的吊脚楼。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湘西吊脚楼建筑得以兴起和发展。土家先民居住的湘西武陵山区,沟壑纵横,河流密布,山高坡陡,地势不平,荆棘丛生,人烟稀少,野兽横行,自然环境极差,再加上这里多瘴疠,有毒草及沙蜇蝮蛇,而且又少土少地,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吊脚楼建筑风格及独特的作用是居住的最佳选择。正如《旧唐书》所记载的那样:“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蜇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因为土家人居住在山林地带,周围多山地和树木,所以土家吊脚楼便依山傍河而建,同时也决定了吊脚楼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神奇土家文化。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最神奇的文化符号。

吊脚楼“奇”在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地势。土家族民居最大的特征是“杆栏式”或“半杆栏式”建筑,这种结构和居住形式主要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资源的制约,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能就地取材。土家居住多为高山或二高山,地势凸凹不平,要想平整屋基,在过去的条件下,其工程之浩大是不可想象的。加之湘西多山,海拔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空气湿润。因此,修房造屋只能依地势而定,屋后靠山,前低后高,楼外有阳台,以木制成各式各样的雕花栏杆。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优点。栏杆上便于晾晒衣服及其他农作物,楼下饲养牲畜既可防盗又可以作为野兽袭击时的“报警器”,人住在楼上如听到响动,可立即到吊脚楼上观看,若遇强者则避之,若遇弱者则驱之,人畜共存,相依为命。

吊脚楼“神”在自然生态,天人合一,充分展示出土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吊脚楼展示了土家人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从吊脚楼的用材来看,体现了土家先民运用资源的技巧。在土家族聚居区,树多木材多,这就为土家族修建舒适的住所提供了天然资源。土家先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充分运用大自然给与的自然资源,采用大山赐予的丰富木料,建成了各式各样的吊脚楼,充分展示了土家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威胁的伟大智慧。有的古朴素雅,有的紧凑精巧,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村规民约大多有“不许挖风水山,不许砍风水树”的条文,所以每个村落都保留有枝繁叶茂的大树和竹木苍翠的山林。土家民居、村落建筑修建之前必看风水,人们对所谓地气龙脉极为重视。有学者认为,风水师事实上是以神学、玄学、乃至迷信来阐发和解释美学、生态理念。他们不许开挖风水山,不许砍伐风水树,实际上是保护了生态。他们讲究“靠背山”“案山”乃是对园林艺术中“借景”“对景”的本土翻译,而藏风聚气不过是“空间完整”的另一说法罢了。

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都风格别致,各有千秋。吊脚楼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层次分明的有序变化,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风雅、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无论远眺近览,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特别是吊脚楼的窗花雕刻艺术达到了相当水平,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等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脚楼的分布及特点(西南地区神奇的吊脚楼)(1)

吊脚楼的分布及特点(西南地区神奇的吊脚楼)(2)

吊脚楼的分布及特点(西南地区神奇的吊脚楼)(3)

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