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战役幸存老兵的回忆(古稀之年再登岛)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焦义宝、鲍振生
圆岛,是辽东半岛沿海南端的1个孤岛。
在祖国的黄海深处上,有一个圆圆的小岛,它的面积只有0.03平方公里,在茫茫海面上像一个凸起的小山丘,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圆岛”。
如今的圆岛上面耸立着导航的灯塔,为出海船只指明方向。而在60年多前,这块巴掌大的小岛上还驻扎着军队。
上世纪70年代,圆岛官兵移防到离圆岛几十公里的另一个海岛上。一个月前,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迎来一群白发苍苍的“客人”,他们就是曾经的“圆岛老兵”。这些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不远万里再登岛,只为一起“回家”。
老兵李志光深情地说:“多次梦见回老连队,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我们这些老头子死而无憾了。”
老兵徐海城哽咽地讲起了“一把土”的故事。岛上没有土,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后回岛,临行前他从炊事班长陈金良背土上岛修灶的事受到启发,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
后来,岛上迅速掀起了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接雨水、化雪水,向岩石要青菜的生产高潮,建立了“延安田”“北京田”等大大小小38块“巴掌田”。
“初期,最大的巴掌田仅有1平方米,后来大家带的土逐渐多了,田的规模也就大了,我们可以种许多植物。”讲起“巴掌田”,他眼里闪着泪花。
1965年,在圆岛官兵精心照料下,菜田里长出5个碗口大的西瓜,这是圆岛官兵“战天天服气、斗地地称臣”的有力见证。后来,4个西瓜送给了沈空首长、团党委、兄弟单位、中印边境反击战的英雄报告团,一个制作成样本,被博物馆收藏。
老兵们来到菜地,看着依旧生机勃勃的“巴掌田”,眼睛腾地亮了起来,这“巴掌田”代表着岛上官兵一代代的精神传承。
他们给一块田地起了“圆岛老兵田”的名字,5名老兵颤颤巍巍地捧着从家乡带来的土,埋下了“圆岛老兵田”这块牌子,把牌子压实固好,满头白发的老兵互相对视一眼,孩子般开心地笑了。
指导员说,现在雷达站移防了,已经不缺土了,“上岛请带一把土”变成了“上岛请带一本书”。
圆岛老兵听到这里,拍手称赞,更欣慰的是,当年的精神还在传承。
峭壁旁的小路,
是老连长背着煤渣一点点拓宽的
随后,圆岛老兵们来到了“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室。
老兵翻开当年在海岛上的周记,感慨万千。
荣誉室中陈列着建站以来珍贵的图片、文字、奖状、锦旗、劳动工具、训练器材,还有一袋袋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土。
一件件熟悉的物品、一张张亲切的面孔、一个个日思夜想的名字,把老兵们带回了从前的记忆……
老兵孙家书指着一张官兵抬装备上岛的照片,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年要把雷达装备从陆地运到岛上,由于雷达体积大,雷达车没办法上山。战士们就把雷达“化整为零”,一块一块地抬,一块一块地背,硬是把20多吨的雷达装备抬到阵地。往阵地运送大油桶更费劲,300多斤重的大油桶4个人抬,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有任务都是抢着上、冲着上。
“快看,这张是方和义!”老兵李志光拉着身边的老战友,指着墙上的照片。
方和义
“对,这就是方和义——海岛小愚公方和义,我们的老连长!”几位老兵有些激动。
当时,连队的食堂在半山腰,厨房后面有条一步宽、旁边是斜坡峭壁的小路,这是炊事员背煤、运菜的唯一通道。从这里过,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大海。
方和义想修一条宽敞的路,可战友们看着这陡坡直摇头。他却起早贪黑,利用休息时间当起了“小愚公”。他把一筐筐煤渣,一块块石头,顺着小路边一点点铺起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苦干,他终于把这条小道铺宽了一步。
在方和义的影响下,海岛官兵在悬崖峭壁上建起了半个篮球场,为防止篮球掉进大海,大伙儿在悬崖边用铁丝、绳子织出一道“拦截线”,成为雷达站的特殊风景。
踱步来到原圆岛雷达站仿真模型前,老兵们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当年就住在这个营房里。”
“这是阵地,我们从海边一直把装备运送到山顶上的阵地。”
“这条路就是当年方连长带大家一起修的,还有这个篮球场。”
“海军兄弟住在山顶上,我们还经常组织活动,关系特别好,就这么一个小岛,有两个单位啊!”
……
陪同老兵的雷达站官兵们根本不用给老兵们讲解,他们已经变成了老兵故事的聆听者。
刚上岛时没训练场,
在山洞里训练的老兵脚冻得像狗咬
从荣誉室出来,老兵们参观了新式的营房。
雷达站新式营房
指导员介绍道,现在官兵住的已经是第三代营房了,生活设施也很好了,自来水直接接到了洗漱间和饭堂,配发了烘干机,也没那么潮了,顿顿也能吃上从陆地运来的新鲜蔬菜……
海岛部队的条件能够变得这么好,老兵们连连称赞。
老兵李培干和官兵讲起当年的故事。
老兵李培干回忆道,当年官兵住的都是坑道,夏天来了地上返潮,战士们的被子褥子都发霉,有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大多数官兵都有风湿病、关节炎。到了冬天,坑道异常干燥,战士们晚上睡觉之前都是用脸盆盛半盆水,第二天醒来,脸盆的水都被蒸发了一半。每个人睡觉之前再抱一个水杯,防止半夜口渴。
看着训练室一排排整齐的训练电脑,操纵员告诉老兵们,现在都是在电脑上组织军事训练,通过模拟系统现场评估出训练成绩,十分科学。
老兵杨树林顺势坐在训练电脑前,看着现在先进的训练器材感慨万千。他回忆道,刚上岛的时候没有训练的地方,官兵们就在坑道和山洞训练。3月份,西北风很凉、山洞没有门,大家就找来些破席、木棍和木板做了一个门。
排长发报战士抄,一个个因为能训练很开心。头两天,大家训练有股热情劲,天寒好像也给忘掉了,过几天,风更大了,直往洞里灌,脚冻得像狗咬一样,手也握不住电铃了。就在洞里跑一会儿、跳一会儿,然后继续再练,许多老无线电员的过硬本领,就是在山洞里练出来的。
老兵们看着圆岛模型,回忆着每一处战斗过的角落。
雷达站官兵被老兵动情的叙述感动,忍不住问:“是什么让你们在那样的条件下战天斗地的?”
“信念!”这是圆岛老兵们共同的答案。
李志光感慨地说:“虽然营房不是以前的老营房了,兵不再是以前的兵,但老连队的传统没有变,我们的根永远扎在这里!”
徐海城说:“我看到老部队条件变这么好,装备也这么先进,官兵的精气神很足,打心眼里高兴!希望大家能够在岗位上好好干,早日实现强军梦。”徐海城说出了老兵心中的期望。
临别在即,不知道下次登岛是什么时候,但老兵们一生有一个不变的称谓——圆岛老兵!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焦义宝 鲍振生
编辑:李先慧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