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服务在一流大学中的意义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

作者:李春根、危雁冰(江西财经大学),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流服务在一流大学中的意义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流服务在一流大学中的意义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

一流服务在一流大学中的意义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

作者:李春根、危雁冰(江西财经大学)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社会服务职能自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被正式确立以来,广大高校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就根植于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使命,更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担当,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全面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

当前,进一步落实好社会服务职能和主体责任,积极推进全面社会服务,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意义。

高等教育进入全面社会服务新时代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社会服务的新时代。高校要清晰地认识到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高校声誉、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把全面推进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使命。

社会服务是国家、区域战略发展所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一批国家战略的出台,社会各界迫切希望高校能紧跟国家战略发展的步伐,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的质量,精准提供切合国家战略发展利益的社会服务。同时,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愈加重视区域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迫切需要高校的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以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全面提升,从而持续发挥区域引领的作用。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进程,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将助力国家、区域战略走上新台阶。

社会服务是高校融入数字经济建设的关键载体。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普惠大众的背景下,高校通过社会服务融入数字经济建设是大势所趋。为应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国家相继出台部署了《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高校要牢牢抓住现阶段数字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通过开展社会服务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建设,推动虚实经济融合、助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建设。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持续引领发展之先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是高校新时代持续引领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和迫切之举。当前,高校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社会服务的内涵。

全员——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须打破对于提供社会服务人群认定的惯性思维,号召每一位教研人员、行政人员以及教辅人员响应参与,营造一个人人皆想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为之的社会服务环境,使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能立足自身岗位领域、瞄准社会服务目标、积极发挥作用效能。

全过程——纵向深入的重要保障。实现全过程社会服务意味着高校需要深度融入社会服务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落实好信息收集、计划制定、项目对接、人才输送等工作,保障社会服务开好局;中期,持续跟进项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保障社会服务稳好局;后期,开展善后收尾、成果考核、绩效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保障社会服务收好局。

全方位——横向覆盖的重要保障。全方位社会服务因高校办学定位而异,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作用对象、内容形式以及辐射区域的范围,具体指面向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组织,通过规划、咨询、教育、培训、课题、报告、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的能够影响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社会服务。

五大举措构建全面社会服务新格局

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社会服务内涵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五方面具体举措构建全面社会服务新格局。

一是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高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应该包括机构部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三个方面。首先,高校要做好机构的顶层设计,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部门,明确其职责范围,并由该部门负责统筹社会服务和发展规划工作。其次,由社会服务工作部门牵头,联合校内各教研单位、行政单位以及教辅单位,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发展情况起草本高校的《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条例》等,形成社会服务工作部门负领导责任、各联合单位负连带责任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各社会服务提供单位的行为。最后,为确保社会服务运行机制的畅通,还要建立社会服务工作的容错机制,接受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偏误,给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的先行者舞台,增强他们干事业的信心。

二是盘活社会服务资源要素。首先,可以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组建一批高校联盟,借此将各高校的课程资源、知识资源、学术信息、研究档案进行整合并且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进行公开,打造互联互通、人人共享的资源服务新局面。其次,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向社会开放校内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通过灵活使用校内体育设施与教练资源开展“省队校办”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合理运用校内科研设备与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发等,不仅能够降低校内场馆闲置率,还能满足社会群众不同的需求。

三是拓展社会服务内容空间。高校社会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教育、培训、报告、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社会服务模式,比如通过打造高水平智库,突出问题导向、应用导向,为地区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决策分析报告,或是持续加强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比如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咨询、规划等具有市场性的业务。

四是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社会服务取得成效最根本的保障。首先,要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各职能单位除了保障日常社会服务的开展,还要立足于自身职责定位,定期组织与本单位相关的社会服务宣讲与培训,开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直接途径。其次,精准把握社会需求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开展调研、增加走访,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互动,增加校政、校企双方表达各自需求的机会,及时了解与掌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现状,才能对症下药。最后,借助互联网技术革新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可以通过慕课、直播、网络培训、网络咨询规划等各种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方式来开展社会服务,在打破传统社会服务时空界限、扩大社会服务范围与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五是优化社会服务考核评价。建立配套完善的高校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是激励高校推进全面社会服务的重要制度保障。首先,要在单位和个人层面制定两套社会服务考核体系,依据考核重点的不同,分别构建一级二级三级细化考核指标,作为对单位和个人考核的重要参数。其次,要灵活利用考核结果,可以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薪资待遇等挂钩,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最后,要完善奖惩机制,通过红黑榜的形式对社会服务任务达标与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定期公布,并分别予以奖励和惩罚,强化高校全体单位和职工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